“能打到北京、上海的中程地對地導彈,蔡政府決定不做了,對大陸釋出善意”,臺灣《中國時報》20日爆出重量級消息。“臺灣目前不具備向大陸發射導彈進行挑釁的實力,跟大陸的軍事實力差距太大了。” 臺灣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陳一新表示,“臺灣即使再發展導彈,大陸也不會太在意,因此即使所謂‘雲峰計劃’擱淺,也並不能説明蔡英文政府對大陸善意的釋放。”
臺當局説到導彈對大陸的嚇阻能力,不少島內網民有自知之明。有網民在《聯合報》跟帖説:“彈道導彈不搭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而以傳統炸藥為彈頭,那威力不過是汽車炸彈而已,而且還是mini車。”還有網民説:“大陸的面積是我們267倍,人口是60倍,又是擁有核彈的超級軍事大國,要比互相毀滅,誰先死光?無論臺灣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改變陸強臺弱的力量對比格局。顯然,在與強者對抗時,一個較強的弱者與一個較弱的弱者的結局是相同的,即同樣是最終被打敗,而唯一的差別只是,較強的弱者意味著較強的抵抗,也即意味著遭受更大的戰爭損害,即更大的生命財産損失。”
事實上,早在8月底,臺灣《風傳媒》就已經提前“曝光”稱,蔡當局將放棄中程導彈研製計劃。《風傳媒》稱,“國防部”至今並未向蔡英文提報有關“雲峰”導彈的發展和量産計劃,新當局也已幾乎確定放棄這個計劃,“就算軍方提報最終也會被打回票”,因為蔡當局認為就算研發成功,在“國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只具備“有限嚇阻”而非“有效嚇阻”能力。
嚇阻能力從“有效”變化成“有限”,臺方的軍事戰略也只能跟著變化。據《中國時報》20日報道,軍方權威管道表示,軍事戰略調整將於明年元月定案。有別於陳水扁時期的“境外決戰”,馬英九時期的“固若磐石”,新的軍事戰略將改“守”字訣。報道稱,蔡當局正規劃進行新的軍事戰略調整,將揚棄過去扁馬時代先後沿用的“有效嚇阻、防禦固守”或“防禦固守、有效嚇阻”論調,將坦誠面對臺灣在面對軍力大幅成長的中國大陸威脅時,根本難以達成“有效嚇阻”的現實,因此軍事戰略調整必須務實以強調以防禦和守勢為主軸。
在這種情況下,導彈及其代表的嚇阻能力越來越是一張廢牌。《中國時報》稱,對於蔡英文當局可能放棄“雲峰”導彈研製計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指出,此舉雖表明蔡當局已體認“以武拒統”的不可行性,但對北京高層而言,兩岸關係要改善的癥結仍在“九二共識”。因此,與其説是蔡英文對大陸釋善意,還不如説是美方不希望兩岸關係在蔡當局執政下“越來越壞”。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20日表示,對於兩岸恢復接觸的任何努力,她都認為要做,但做得夠不夠,要持續觀察。兩岸能否恢復交流,現在臺商非常焦慮,臺灣當然不能只靠中國大陸,但也不可以放棄,新政府要好好思考這一點。【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李俊峰】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