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下午,臺灣民眾于臺北凱達格蘭大道遊行(現場圖)
臺灣支援與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與對立加劇。30日下去,反服貿群眾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舉行超過11萬人參與的大遊行,同時“挺服貿”的群眾遊行也在臺北舉行,發出“沉默的大多數”的第一聲。這場爭議會如何發展與落幕?我們第一時間連線了本網駐臺記者李寒芳、吳濟海,為您全面呈現現場情況及事件的來龍去脈,解析打破僵局的關鍵點。
一線見聞:不應該讓“大聲的少數”主導所有人的未來
新華網:請大致描述下你們下午在凱達格蘭大道現場看到的抗議場景,你們感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駐臺記者:當天下午,記者在臺北車站看到,許多民眾陸續坐高鐵從中南部趕來集結。而離活動中心點凱達格蘭大道最近的臺大醫院捷運站,由於臨近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場所,警察已經架起路障嚴陣以待,需要繞道才能前往凱達格蘭大道。當天中午一點起,穿著黑衫、頭上係著“退回服貿,捍衛民主”黃絲帶的民眾陸續到凱道靜坐,不到三點,凱道幾乎全部坐滿,黑壓壓的一片。
在“反服貿”學生代表林飛帆現身之前,現場猶如選舉造勢現場,各色人馬輪流登場,或發表“反服貿”演講,或表演饒舌歌曲,臺上樂隊演唱,臺下數萬隻熒光棒和手機螢幕閃爍。19時30分,林飛帆出現時,現場一片掌聲雷動。19時40分許,民眾從凱道陸續散去,有部分人仍回“立法院”繼續抗議。
雖然活動召集人聲稱這是一場“超越藍綠,超越統獨”的抗議活動,但記者在現場看到“臺獨”旗幟滿場飛,“反中”標語隨處見。“臺灣獨立才能贏”、“假服貿真統一”等各式標語,透露出這場活動超出經濟議題的濃濃政治味。
不過與前幾天“反服貿”聲音鋪天蓋地不同,當天也有一些“沉默的大多數”公開站出來支援服貿。由大學教師孫健萍組成的反“反服貿”團體“公民正義聯盟”,下午2點也號召約千位民眾,身著白衣到臺北車站靜坐抗議,他們在中山南路遊行表達訴求,與“黑衫軍”狹路相逢,雙方人馬隔空喊話,一度引發推擠衝突。孫健萍表示,“反服貿”的人雖然是少數,但是聲音大;而反“反服貿”的人是多數卻聲音小。所以他們站出來,要讓人們看到臺灣社會有另一種不同的聲音,不應該讓“大聲的少數”主導所有人的未來。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新華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