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都是同根的。我們有説不盡的親情,説不盡的鄉愁,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因此我們完全有希望有信心,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方向是不能改變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陳雲林29日下午在海口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兩岸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標誌,最重要的除了在兩岸經貿方面的合作,不斷地取得新成果,並且在世界經濟形勢困難的情況下,攜手一次又一次地度過難關,因為它事關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陳雲林説,“兩岸交流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深水區。”
他説,這個“深水區”不完全像大家所理解的“困難特別大”,實際上就是兩岸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地加強,是兩岸交流合作的一個動態反應。當然,其中也包含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2013兩岸詩會正在海南舉行,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等60余位臺灣及海外華人、大陸詩人出席。陳雲林説,正是在這樣一個新的環境之下,海南在兩岸文化交流方面,用創造性的思維搭建了兩岸詩會這麼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百花園裏的鮮花,我希望它能開得越來越美麗。”
陳雲林稱,兩岸的文化要不斷發展、不斷昇華,而此次詩會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結果。“去年,我帶兩個團去臺灣進行交流,其中一個團就是我們書法藝術大師和畫家。今年,我們邀請臺灣著名的一些書法家、畫家,到重慶沿江而下,實現了三峽行。明年我們可能還要組織兩岸的書法藝術大師,錦繡江南古鎮行。”
“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道盡了兩岸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傷痕。”陳雲林説,“我們這個民族在一百年到二百年前期間,經歷過許多困難。今天,我們對過去自己的‘落後就會挨打’的苦難的歷史記憶猶新,正是因為我們過去國家落後,所以臺灣才被迫被割讓出去,因此形成兩岸同胞到今天骨肉不能團圓,今天這個局面是歷史留給我們最大的創傷。這個創傷,有許多的人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表達出來。”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紐帶,雖然歷史把我們隔開來,可是我們現在仍然手拉手心連心,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們拆開。”陳雲林表示。
陳雲林稱自己“做對臺工作一做就是20年”。“在兩岸關係嚴峻的時候,臺灣同胞也不斷到大陸來,做大家都喜歡的臺灣水果産業。我覺得當時投資最多、做得最成功的,就是海南和臺灣在農業方面的交流。”
截至2012年底,海南共引進臺資農業企業670多家,承租土地20多萬畝,實際投資4億多美元,相繼引進臺灣80多類500多種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培育加工技術,大大改變了海南傳統的農業結構和生産方式。
瓊臺兩岸少數民族同宗同源,有著共同的祖先——浙江河姆渡的古代百越人。陳雲林説,“每年的三月三,瓊臺兩地的少數民族同胞都會開展活動進行交流。通過文化和精神上的交流,把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