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走進漳浦縣薌劇團的排練廳,咚鏘咚鏘的鑼鼓聲,咿咿呀呀的唱戲聲,接連傳入耳中,聲調婉轉、旋律悠揚,令人為之一振。劇團副團長楊海港説,戲班正在加緊排練竹馬戲《跑四美》,馬上要配合縣裏交通法規宣傳,到鄉下去搭臺唱戲。
唐宋遺音——竹馬戲,有“戲曲活化石”之譽,是漳州地區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始於唐代民間歌舞跑竹馬,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李白《長干行》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描繪的便是竹馬戲於民間流行的情與趣。臺灣也有竹馬戲,俗稱“布馬陣”,清初隨著漳州人遷臺而移植臺灣。2009年,漳浦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竹馬戲藝術之鄉”。竹馬戲得到了有效傳承與保護,並傳唱兩岸。
“2000年劇團到臺灣大學演出,臺大還專門停課一小時,方便師生來看竹馬戲,”楊海港對此至今記憶猶新,“真是沒有想到這麼受歡迎,大家都樂成一片。”這是楊海港第一次赴臺演出,這樣的經歷也堅定了他傳承好竹馬戲的決心。
近年來,漳浦竹馬戲主動與臺灣對接交流,走出去與引進來,實現了竹馬戲的“小戲大唱”、“兩岸同唱”。同時,漳浦薌劇團的規模也不斷發展,從鄉下廟會到城市劇場,班子邀約不斷,好不熱鬧。該團年輕演員徐燕梅説,竹馬戲充滿幽默感和戲劇性,演員也享受到了很多的樂趣,希望能唱好並傳承竹馬戲這種“南方二人轉”。
臺灣布馬陣與漳浦竹馬戲同根同源,臺灣吳騰達先生所撰《布馬陣》説:“布馬之起源甚早,但原先並非叫布馬,而是與布馬形態類似的竹馬戲。”近年來,隨著兩岸戲曲文化交流日益熱絡,漳浦竹馬戲與臺灣戲曲的聯繫更加緊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性發展。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