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4日刊文説,近日世界各國的運動精英匯聚英倫,切磋技藝,一比高下。中國大陸方面派出了近400位運動員參賽,而中華臺北隊派出40多位健兒角逐14個項目的賽事。兩岸在奧運會上雖然“各自作戰”,但彼此依然互相關心,互相打氣,同喜同怒,同樂同悲,體現了兩岸血脈相連的同胞愛、手足情。
中華臺北雖然到目前為止未有金牌入帳,但女子舉重選手許淑凈勇奪銀牌,令中華臺北隊在倫敦奧運實現了“零的突破”。“鉛球王子”張銘煌3日也成為第一個闖進奧運鉛球決賽的選手。“乒乓球一哥”莊智淵早前進入男單四強,雖然先後敗給王皓和一位德國選手,但仍創下中華臺北參加奧運乒乓球男單最佳成績。雖説賽場如戰場,兩岸選手相遇也會奮力廝殺、互不相讓,但賽場外卻是識英雄重英雄,彼此惺惺相惜。王皓在賽後就給予了莊智淵相當高的評價。他説:“莊智淵發揮得很好,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尤其是第一局,他的搏殺非常兇狠。”
對於中華臺北選手在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大陸媒體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度。而對於大陸健兒的一舉一動,島內也不會放過:當大陸運動員在體操和跳水等強勢項目上奪得佳績時,臺媒新聞稿字裏行間充滿激動興奮之情;當歐美媒體質疑金牌泳將葉詩文使用禁藥時,臺灣民眾在媒體上撰文反擊,批評歐美“輸不起”;但當發生“讓賽”事件後,球迷也一樣痛心疾首、捶胸頓足。
兩岸運動好手在賽場上的成功與挫敗、歡笑與眼淚,牽動著兩岸同胞的神經和情緒。其實,在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上,大陸觀眾為中華臺北選手加油、兩岸啦啦隊聯手合作的默契場面就令臺灣媒體和中華臺北運動員印象深刻。在當時的一場柔道比賽上,中華臺北選手一齣場,觀眾席上就響起如雷般掌聲,加油聲也久久不歇。而獲得女子舉重48公斤級銅牌的中華臺北選手陳葦綾也表示,在大陸比賽有主場的感覺。她還説,過去教練都戲稱她為“世界上技術最差的舉重選手”,但在來自遼寧的教練張嘉民指導下,近年來自己的成績有了明顯提高。可見,兩岸體育交流有助於提高運動員的技術,因為即使是“千里馬”,也要遇到“伯樂”,才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
兩岸體育界多年前就已有來有往。雅典奧運會前,中華臺北選手陳詩欣、朱木炎曾到北京與大陸知名運動員一起訓練,互相切磋技藝。雅典奧運會共設8枚跆拳道金牌,兩岸共奪得4面金牌。此外,中華臺北乒乓球選手也多次到大陸訓練。中華臺北舉重隊曾聘請大陸教練執教,而大陸棒球隊也聘請島內教練。大陸雖然是體育強國,但也有弱項;中華臺北雖然資源有限,但也有優勢項目。兩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則可共創雙贏,揚威國際。(朱穗怡)
[ 責任編輯:楊雲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