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文物還能變成遮陽傘,這麼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很特別,也很好玩!”在第八屆深圳文博會上,臺灣館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區的一把白菜傘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記者看到,這把傘,收捲起來儼然就是一顆翠玉白菜,而打開後,傘面白綠相襯,十分清新,在結構和形狀上與正常的陽傘相似,還具有防紫外線、防風等功能。
“這把翠玉白菜傘是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翠玉白菜設計出來的,獲得了去年首次舉行的根據國寶進行商品設計的國寶設計大賽的金獎。它的設計者當時還只是一個即將要上大學的17歲女生。”臺北故宮博物院博物館商店與餐飲服務總經理何春寰告訴記者。
何春寰告訴記者,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僅翠玉白菜的衍生品就多達204種,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2億元新台幣。記者在文博會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區就看到了公交卡、項鍊、挂飾、文具夾等諸多翠玉白菜衍生品。
而實現走向市場化的文物並非僅限于翠玉白菜,何春寰説基本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所有文物都有衍生品,去年,所有文物衍生品的銷售額共計8.8億元新台幣。
“故宮中的寶貝太多了,開發的空間還很大。我們正在通過設計大賽和圖片授權、品牌授權、合作開發等機制,借由年輕人的各式各樣設計的産品化,把傳統文化傳遞到生活中。”何春寰説。
第一次逛文博會的康先生在臺灣館買了不少東西,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區,他又將一雙青花瓷環保筷收入囊中。他説:“感覺上,臺灣館的東西更實用,更大眾化一些。其實,通過日常的東西,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些文物的來歷以及那段歷史,對於傳播傳統文化非常有幫助。”
實際上,最初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衍生品也僅限于紡織品、複製品等,但最近幾年開始嘗試與各種産業合作。何春寰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衍生品市場的繁榮源於跨界、跨業、跨領域合作,通過創意,讓那些碰不著、摸不著、生活中也用不著,只能擺在玻璃櫃裏的文物變成現代人生活中具有各種功能的日用品。
“通過商品這個媒介,把博物院裏的文物帶進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裏面。如果這些商品的文化含金量高,它就具備了承載文化、傳播文化的功能。”何春寰説。
“文物”變身日用品,果真叫好又叫座。第八屆文博會開幕首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區的銷售額就超過了5萬元人民幣。“希望有興趣和我們合作的廠商到文博會現場來看看市場對這些産品的反映,我相信會大大增強他們投資合作的信心。”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