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主任王毅4月14日在美國休斯敦與僑界臺胞座談時指出,兩岸民眾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臺灣民眾既是生活在寶島的臺灣人,同時也是傳承五千年中華民族血脈與文明的中國人,不能也不應該人為地把“臺灣人”和“中國人”區隔、對立。
記憶中這應該是大陸官方人士首度明確將“臺灣人”和“中國人”的語匯概念闡述得如此透徹,值得關心兩岸關係互動的島內各界,尤其是泛綠朋友們加以深入思考、冷靜理解。
有些人將“臺灣人”這個名號與“中國人”加以區隔、對立,其實是出於煽動族群情緒的選舉謀略,既無助於臺灣內部的團結,也有礙海峽兩岸的相互溝通與友誼的建立。試想,如果刻意強調“你是中國人”、“我是臺灣人”,那麼,進一步的邏輯就會是“孔子、孟子、李白、杜甫是你們中國人,不是我們臺灣人”,這對於“臺灣人”的歷史文化評價又有什麼加分作用呢?甚至若進而發展成充滿敵我意識的“去你的中國!”之説,對兩岸和平相處又有何助益呢?
現在一般所稱的“臺灣本土人”,是指閩南後裔,最早跟隨鄭成功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移民臺灣西部,其先祖則是源於“河洛”,即中原一帶。《詩經 小雅》中“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足見當時的“中國”名號乃是與蠻夷區隔而來。《禮記 中庸》記載“……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此“中國”稱謂實與“中原”、“中華”含義相同。
即便是目前在臺灣社會,放眼文化界和商界,“中國”一詞亦于你我週遭俯拾皆是。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以及中國信託公司、中國鋼鐵公司、中國石油公司……如果硬要把“中國”這個用語、名號,奉送海峽彼岸為其專用,既與臺灣現實社會情境不符,何況對臺灣人又有什麼好處呢?
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大陸曾發表聲明説:“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臺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臺灣的。”這也正是“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的默契象徵。從而“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這樣的史觀説法,對臺灣並沒有減分,而對海峽兩岸的發展則有加分,在島內有什麼反對的道理呢?
許文彬(臺灣) 作者為臺灣著名律師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