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26日在上海召開,上海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傑在會上發言。(台灣網 張潔 攝)
台灣網11月26日上海消息 上海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傑今日發表言論指出,出於選舉的需要,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不斷調整兩岸論述,炮製“臺獨”的新內涵與新策略,欺騙中間選民,誤導輿論與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嚴重危害。
蔡英文“價值臺獨”新內涵的實質
倪永傑指出,蔡英文昧于形勢,出於選舉的需要,炮製出“價值臺獨”的新內涵,試圖超越“法理臺獨”、“文化臺獨”與“激進臺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虛構“臺灣主體性”、“臺灣認同”及“臺灣價值”,與“中國認同、中國價值”相區隔、對抗。
其次,以單邊的“臺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實際上蔡英文的“臺灣共識”就是維持臺灣現狀與民主機制,其潛臺詞就是“臺灣前途決議文”,一是“臺獨”,二是“公投”。
三是混淆臺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蔡英文絕不接受“一中憲法”的“中華民國”,只接受“臺灣的‘中華民國’”,這就是赤裸裸的“臺獨”。
四是奢談“民主、人權”,納入兩岸條款。蔡要與大陸內部“民主自由人士對話、交流”。要“把民主與人權議題納入(兩岸)交流清單”。旨在摧毀兩岸互信、互諒的基礎,討西方某些勢力的歡心。蔡英文要大陸放棄前提卻自設前提。蔡一方面要求大陸方面放棄“九二共識”前提,卻自設框框,堅持所謂“主權、民主、和平”三原則,堅持“臺獨”、“公投”及“2300萬人決定臺灣前途”等前提。可見“和平獨立”是蔡英文的根本策略,多説、多唱和平甚至和平發展但不做,少説或不説“臺獨”卻做實,如意算盤是最終由“和而求同”走向“和而求獨”。
最後,蔡英文提出“與世界一起走向中國”的經貿策略,目的在於遠離、擺脫大陸,甚至削弱、遏止大陸崛起,降低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切割臺灣社會、歷史、文化等與大陸的連結,扮演西方遏止大陸的棋子。
倪永傑指出,蔡英文“價值臺獨”是繼李登輝、陳水扁亂搞“法理臺獨”、“文化臺獨”之後所賣力推銷的新型“臺獨”,一旦得手,其所掀起的“臺獨”能量,危害遠在李、扁之上。
蔡英文“柔性臺獨”新策略的欺騙性
倪永傑指出,蔡英文翻新“臺獨”手法,實施一套“柔性臺獨”、“穩健臺獨”新策略,以圖暗渡陳倉、借殼上市手法,對島內民眾有極大欺騙性,其手法主要有“四化”。
一是“臺獨”普遍化。蔡英文不提、少提“臺灣前途決議文”、“臺灣主權獨立”,將“臺獨”普遍化、日常化,使“價值臺獨”滲透到臺灣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點點滴滴都與之息息相關。
二是“臺獨”正常化。不同於李扁的“激進臺獨”,蔡英文另辟蹊徑,修正麻煩製造者的舊“臺獨”形象,朝向“柔性務實”、“穩健細緻”、“審慎漸進”、“平衡可預測”的另類“臺獨”發展,使人們免於“臺獨”恐懼,以期走向正常“臺獨”。
三是“臺獨”制度化。因應兩岸和平制度化,蔡英文要走一條與之相反的“臺獨”制度化、程式化之路,建立一套穩健的、可長可久的“臺獨”制度保障。包括:強調臺灣“軟實力”;“自由、民主、文明”的普世價值、生活方式;為“臺灣共識”立法,將兩岸政治協商議題納入“公投法”,“污名化”兩岸政治協議。
四是“臺獨”和平化。給“臺獨”披上“和平穩健”、“和平發展”的新衣,使臺灣民眾誤以為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也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
蔡英文推銷“柔性臺獨”的危害性
倪永傑説,蔡英文本身的論述就有邏輯混亂、甚至前後矛盾,面臨很多無法解決的困境。比如堅持“臺獨”卻要與大陸和平發展、甚至“善用中國”;否認“九二共識”卻要延續前朝政策;一方面表示不會操作兩岸議題,一方面又操作大陸因素以牟取選舉利益,無中生有地編造大陸有8套劇本介入臺灣選舉;一方面説要講和平發展的共同語言,一方面揚言“和平不可能靠人恩賜”,不惜兩岸全面對抗。
倪永傑指出,從“十年政綱”、“臺灣共識”、“臺灣中華民國論”,蔡英文提出一串口號,留下一堆疑問,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方面端出的是“空心菜”,但在對抗大陸方面則是一盤“卷心菜”、“霉幹菜”,充滿了模糊性、善變性、狡詐性及不可預測性。雖多方粉飾、包裝,仍經不起推敲、經不起檢驗,不但不可信,根本不可行。
倪永傑認為,蔡英文違背專業與良知,對兩岸關係把錯了脈、抓錯了藥,不難想像,如果沿著“十年政綱”方向走下去,一旦蔡英文上臺,兩岸關係必將重趨緊縮,開歷史倒車,重走冷戰老路,陷入螺旋對抗的敵意死結,不僅兩岸協商會停滯不前,陸資、大陸學生、大陸游客赴臺也將受到影響,蔡所標榜的“Taiwan Next”將是“Taiwan Down”,不但沒有黃金十年,只有失落、沉淪、痛苦的十年,重回不堪回首的舊時代。屆時兩岸和平發展成果得而復失,臺灣將陷入新一輪的空轉、沉淪之中。
倪永傑是在第二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發言時做以上表述的,本次研討會由上海臺灣研究所、上海市臺灣研究會共同主辦,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回顧與展望”為主題,來自海峽兩岸高校及研究機構的60余名專家、學者和各界嘉賓應邀與會。(記者 李傑 張潔)
[ 責任編輯:李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