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深受兩岸矚目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舉行。在本次合璧大典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富春山居圖》前段“剩山圖”與後段“無用師卷”實現360年來的首次合璧。《富春山居圖》前段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視頻截圖)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日前刊文《〈富春山居圖〉合璧的平民化娛樂》。文章説,《剩山圖》和《無用師卷》曾深度潛伏,合璧的那一刻起,《富春山居圖》走進了真正的民間。
文章摘編如下:
6月1日,深受兩岸矚目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舉行。在本次合璧大典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富春山居圖》前段“剩山圖”與後段“無用師卷”實現360年來的首次合璧。《富春山居圖》前段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合璧,讓兩岸乃至整個華人世界都很亢奮,尤其是各界人士的解讀相當的多元。有人側重於這幅殘卷傳世名畫的傳奇,有人讀出了兩岸和合的象徵意味,也有人在意會出《富春山居圖》的殘缺美學價值來,更有在臺富春籍人士對畫生情闡發出濃濃的鄉愁鄉情來......這就是藝術品的無盡魅力。
黃公望恐怕想像不到他660年前的藝術衝動,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蕩起流韻依依的傳奇漣漪和愈發增值的美學魅力;宜興收藏家吳洪裕361年前恐怕也沒有想到,他在生命最後時刻的私心閃念,讓遭受火劫的《富春山居圖》命運多舛,殘缺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卻在時空輪轉中實現了鳳凰涅盤的品鑒昇華。
出神入化精品中的精品
兩幅殘卷或在江湖之遠的輾轉,或在皇宮深遠的潛藏,古今多少事,都化作風流散盡的塵煙。對於普羅大眾,欣悅的是看到了兩幅殘卷的合璧,回味這幅傳世名畫的傳奇,一般人不會像內行的藝術家那樣體味畫的美,只是用外行的清澈目光,簡單地欣賞合璧帶來的平民化娛樂。
這才是最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該畫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凝聚了濃濃的文化氣息,而絕少民間意味。此畫作于黃公望72歲高齡時,正是黃氏藝術品質出神入化之時,加之畫作耗了他3-4年時間,此畫更屬於精品中的精品。黃氏何以殫精竭慮,因為是送給高僧無為師的。
名家高僧,文畫怡情,決定了《富春山居圖》註定隱秘收藏有緣者鑒賞的小眾色彩。從寺僧到收藏家,從收藏家企圖火殉永遠霸為己有,凸顯這幅名畫和草根江湖絕緣的宿命。
由元及明,由明入清,直到文化修養極高的乾隆皇帝,兩次徵召才得“無用師卷”殘卷一副,而且還鬧出贗品“子明卷”烏龍。喜歡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和一眾幫閒的文人大臣們在贗品上加蓋玉璽,賦詩作文。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辨偽存真,還“無用師卷”的真跡身份。
兩岸同胞較乾隆幸運
有趣的是,恰恰是乾隆皇帝導演的這場深宮烏龍,反而使《富川山居圖》變得更加神秘,從而變成了養在深宮的皇帝老兒的禁臠。
由於皇帝的“愛”,留在民間的“剩山圖”,命運只能是深度潛伏,藏家是絕對不敢讓其見陽光的。否則,匿寶不報的罪名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即使到了滿清滅亡、民國肇始,乃至新中國成立,“無用師卷”和“剩山圖”,也只是躺在故宮博物館和浙江省博物館裏作為鎮館之寶,蕓蕓眾生是難得一見的。何況,兩岸分治,“無用師卷”由北京到臺北,更被海峽阻隔。溫家寶總理才會發出“畫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嘆。
《富春山居圖》合璧,宏大敘事的政治解讀和精英層面的藝術闡釋都不過分。在我看來,眾人的關注、圍觀的娛樂更具普世情懷,因為兩岸同胞,比乾隆皇帝都幸運得多,皇帝權力再大,一輩子也無緣欣賞到整幅的《富春山居圖》,現代人即可在現場觀摩真跡合璧,也能通過電子合璧圖來觀賞。
就此意義言,合璧的那一刻起,《富春山居圖》走進了真正的民間。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