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廈門5月25日電(記者 許雪毅)“在廈門大學校園裏,一部獲獎的劇本,一位來自臺灣的導演,一群熱情高漲的業餘學生演員,一個融合了臺灣和大陸風格的創作團隊悄然相聚。”23日和24日晚上,大型校園話劇《日租房》在廈門大學上演,投影儀上打出的“廣告詞”顯示了兩岸學生戲裏戲外的精彩互動。
大齡女博士的尷尬處境、大學生的就業困境、80後年輕人的情感困惑……廈大中文系戲劇影視專業博士生駱婧,借助“日租房”這個敏感話題探討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寫出了劇本《日租房》,在老師和臺灣博士“同門”的合力下,把它搬上了舞臺。
兩岸“考官”共同甄選演員、臺灣“導演”林顯源手把手示範形體動作、臺灣音樂設計陳孟亮請臺灣朋友幫忙錄音、行思文化藝術事業(臺灣)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穎灝負責行銷統籌……在3個多月的精彩互動中,兩岸學生不僅不時碰撞出靈感的火花,成功創作了一部話劇,更在戲裏戲外了解了兩岸高校學生的多樣人生。
來自臺北的林顯源和陳孟亮去年投到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博士點陳世雄教授門下。生於1972年的林顯源,10歲學習京劇,18歲學習歌仔戲,曾受聘于臺灣戲曲學院擔任歌仔戲學系主任,多次赴紐約、休斯敦、巴黎等地演出;陳孟亮在臺灣從事專業劇場音樂設計工作,曾參與臺灣“表演工作坊”《2006年暗戀桃花源》的音樂工作。
“臺灣學生有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大陸學生的知識結構好、理解能力強,兩岸學生一起創作、演出大型話劇,是很好的教學實踐。我發現,他們很快就互相適應,併發現對方的優點。”陳世雄説。
“以前我們比較內斂,導演的拓展思維讓我們一次次打開自己。”“臺灣導演的敬業、嚴謹讓人佩服。”“兩岸雖然用語、習俗有所差異,但我們溝通得很好,感情也很融洽。”參與演出的2006級廈大中文系本科生對臺灣博士讚賞有加。
林顯源也發現了兩岸學生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他説:“大陸學生有很好的理論背景,但缺乏一把開啟他們的鑰匙;臺灣剛好相反,大家先做了就對了,先演了就對了,聽起來是多元,但比較缺乏理論知識的功底。”
“通過劇本和創作,我充分地了解了大陸高校的生活。”林顯源説:“‘日租房’這三個字對我們來説是沒有感覺的,因為在臺灣大學生住在外頭和家裏的比例比住校的高;大陸的女博士處境這麼尷尬,我很困惑;看到大陸學生獲取雙學位、參加雅思託福考試等情景,一開始我很驚訝。但後來我發現,這就是他們的人生。”
在演出現場,一位閩南腔調十足的“房東”不時引起觀眾共鳴的笑聲和掌聲。林顯源説:“雖然兩岸高校生活有一些差異,但我找到了一個共通的點——閩南話。戲裏房東的閩南腔説法,跟臺灣説的一模一樣,這沒有什麼臺北和廈門的差異。”
林顯源希望未來臺灣有更多學生來大陸就學,大陸也有更多學生到臺灣地區看看。他説:“我們彼此交流,感情很好,這對兩岸未來更好狀況的出現很有幫助。”
[ 責任編輯:高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