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下的普洱茶減産漲價鏈條
茶農減産減收,茶販加價,茶商漲價,普洱茶在京價格已漲10%;茶産業波動事關普洱市當地穩定
雲南大旱,在旱區人們飲水困難的同時,雲南最大産茶區普洱市的茶園也在喊渴,由於水分不足,茶葉的抽芽時間推遲,影響了茶葉的産量和品相。普洱市茶産業辦公室副主任劉標估計,全市春茶産量損失會在一半以上。
茶農的茶量減産,茶販的成本增加,茶商的茶價上漲,泡在人們杯中的普洱茶已經升值,大旱正在普洱整個茶産業中吹起一股“蝴蝶效應”。
普洱市思茅區茶産業辦公室農藝司技術員李德昌現在的工作是,從技術方面指導茶農增收,政府會在有條件的地方為茶農配小型抽水機進行灌溉,同時,可能會有相關補助措施出臺,因為茶産業是普洱市農業第一經濟支柱,也牽涉到以種茶為生的2.5萬外來移民的生産生活,關係到社會穩定。
3月,正是採茶時節,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丁家箐村民小組茶農李紅衛,卻沒有以往忙碌,他種的近16畝茶樹因缺水沒有發芽。説起春茶産量,他直搖頭,“去年這時候收了近一噸,現在才收200公斤,減産80%。”
與此同時,兩千多公里以外的北京馬連道茶葉一條街,許多普洱茶經營商戶在一週之內都進行了提價,“産量減少,加工成本增加,我們現在的價格提高了10%左右。”春節前每公斤賣60元的普洱散茶,現在已經賣到66元。
人們對“蝴蝶效應”最常見的形容是,“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如今,乾旱這只“蝴蝶”,在普洱輕拍翅膀産生的影響,已經開始在整個茶産業中蔓延。
茶農減産
據估計,普洱全市春茶産量損失會在一半以上
普洱市,原名為思茅市,2007年4月8日起,更名為普洱市,因為那裏是著名的普洱茶重要産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産茶區之一。
3月26日,雲南省氣象臺發佈乾旱紅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三天全省大部地區會出現一次小雨過程,但對乾旱無明顯緩和作用,乾旱仍將持續。
茶農李紅衛看著枯黃的茶樹發愁。10年前,他種下16畝茶樹。前三年,他不斷投入人力、物力,花了六七萬元。今年,是第十年,也是茶樹盛産期的開始。正常情況下,産量應該一年比一年高,持續15年。
但是,旱災讓增收變成了減産。
他跟附近的鄉親商量,想打井抽水灌溉茶樹。打井加抽水機等成本要幾萬元,“大家心又不齊,搞不成。”
旁邊,是茶葉研究院的試驗茶樹,明顯長勢要好一些。李紅衛有些羨慕又有些無奈,“國家投資了幾十萬元,搞灌溉設備,我們也想過借那邊灌溉,但相隔一個山頭,設備成本也太大了,大多數茶農都沒有那種條件,有的完全絕收。”
今年的春茶不但量少,品質也差。較好的茶葉“雪芽100號”特級鮮葉,賣到每公斤6到7元。最差的“實生苗”,賣到了每公斤4元左右。收購價總體上漲了5毛到1元,但收入卻降得厲害。李紅衛去年收入近6000元,今年不到1500元。
收成低,茶農的待遇也降低了不少。去年,李紅衛只需打個電話,附近的茶廠就會開著卡車來收茶,不用付運費。今年,茶量少,他不得不騎著摩托車,用蛇皮袋裝了半袋子茶葉,親自送到茶廠去。
李紅衛最懷念2007年的光景,那是普洱茶瘋狂的年份,“當時買茶賣茶的都瘋了,摩托車廠家直接拉著摩托車下來。多少斤鮮葉,換什麼牌子的摩托車。”一夜之間,茶農家家戶戶多出一兩輛摩托車。
當年,茶農採一天茶能賣一兩千元,出現了城裏農民工都拋下工作回家採茶的場景。
那時候,採茶時間從每天早上7點採到天黑,熟練工一天能採10多斤。採的時候,得用防水布把身子圍起來,還是免不了得風濕病。
今年,天氣乾旱,産量太少,茶農們大多放棄了採茶,有的去城裏打工。李紅衛説,請人採茶每公斤4元的工錢付下來還要倒貼,不如不要。
思茅區茶産業辦公室農藝司技術員李德昌説,“作為農業支柱産業,思茅區茶産量損失比較嚴重,與去年相比,目前春茶總體減産應該在65%以上。”
“目前還無法得到完整的統計,我估計全市春茶産量損失會在一半以上。” 普洱市茶産業辦公室副主任劉標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