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內蒙古嘎查沙化致草場無草可食 駱駝比馬瘦(圖)

時間:2010-03-26 10:58  來源:齊魯晚報

  24日,在開往沙漠深處的路上,車輪陷入沙裏,挖沙是沙漠司機的家常便飯。本報特派記者張中攝

  老司機迷了路

  24日,阿拉善的天空終於恢復了難得的蔚藍色,阿拉善的居民也終於可以摘掉口罩痛痛快快地呼吸了。

  從阿拉善左旗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吉蘭泰鎮後,司機羅師傅首先加滿了油。他説:“這裡就相當於沙漠的補給站,牧民吃的用的都從這裡買,進沙漠前也得先在這裡加油。”

  加滿油後,羅師傅將車胎氣放到半滿,“因為在沙漠裏,氣太足了容易陷進去,氣癟了受力面積大。”羅師傅在沙漠裏開車“拱”了近10年,是個老手。他開的是四驅越野車。

  進入沙漠,剛開始還能看到地上的車印,走了沒多久,全是沙丘。除了沙還是沙,顏色只有單調的黃色。

  越野車在沙漠中左突右衝,有的沙堆5米多高,坡度50多度,越野車怒吼著衝了上去;有的沙坑8米多深,坡度達到60度,越野車幾乎是滑下去的。

  “這是最好走的路。”羅師傅説,沙漠裏牧民出行基本上都是走這條“路”。途中,車陷入軟沙中兩次,下車後,沙子直往鼻孔裏、耳朵裏和眼睛裏鑽,抽在臉上像針扎。羅師傅趴在沙堆裏,扒開輪子下面的沙子,不慌不忙。

  羅師傅説,沙漠裏手機沒信號。 “以前操作不當翻過車,這裡走不多遠就有住戶,所以危險不太大,但是如果穿越大沙漠必須兩輛車一起,不然真有可能出不來了。”

  儘管羅師傅對路況很熟,但這次他還是迷路了,幸虧同行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工作人員李鶴帶著導航儀。在沙漠中走了1個多小時,終於看到了零星的梭梭林,地上也開始有了草,快到嘎查了。

  這裡的駱駝比馬還小

  到了巴彥敖包嘎查,牧民劉紅民聽到動靜,從土坯房子裏走了出來。

  當記者問劉紅民嘎查名稱的時候,他思考了近30秒,才説出了“巴彥敖包”。以前,他們的嘎查名叫“烏素吐哈”,曾經是個人丁興旺的“嘎查”,但是嘎查裏的牧民越來越少,前年兩個嘎查合併了。

  “以前這裡沒有風沙,梭梭林很茂密,把飛沙遠遠地擋在外面。”劉紅民説,現在很多梭梭林都被沙塵暴連根拔起,躺在沙地裏被風沙掩埋了。

  都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在這個“駱駝之鄉”,我們看見了瘦弱得比馬還小的駱駝。

  起風了,天暗了下來,是牧民關緊門喝酒的時間,聽著屋外“嗚嗚”的風聲,有時還伴隨著“嘩啦”的聲響。風停了,出門一看,風力發電機沒了,屋頂上的太陽能接收板沒了,墻根兒的衛星鍋也沒了……

  牧民巴特爾的房子已經被沙堆包圍,他從小在這長大,風沙到底吹丟了他多少只羊,他沒有算過,“反正不少”。

  “有的廢墟被埋掉,過段時間風向一變,又會露出來。”李鶴説。

  “今天上午天氣挺好的,我騎著摩托車去找駱駝,結果突然風大了捲起沙塵。”24日下午,巴特爾的兒子巴爾斯告訴記者,“起沙的時候最好不要躲起來等,那樣很可能就被埋了,儘量找回家的路”,他曾經在沙漠的風沙中迷路。

  現在只能看見老鼠了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調查顯示,草場每年正以2.6萬畝的速率遞減,原有的130多種植物物種,現僅存30多種;植被覆蓋度降低了30%—80%,大面積的草場已無草可食;180余種野生動物(包括國家一、二、三類珍稀動物)或遷移他鄉,或瀕臨絕跡,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挑戰。

  巴特爾75歲的父親提了一包玉米走出屋子,拴在毛驢的嘴巴上。毛驢開始咀嚼,老人站在旁邊看,面無表情。

  他在這裡生活了50多年,從不關心外面的世界怎樣,他就是喜歡喂牲畜。

  “以前草原上的草很好,最多的時候,我喂300多只羊、100多峰駱駝。”老人説,禁牧之後羊都賣了,只剩下100多峰駱駝。

  “以前草原上的動物也多,現在只能看見老鼠了。”他又補充道。

  據李鶴介紹,梭梭林和草原遭遇過兩次大的破壞:一是搞“大集體”時,很多梭梭林被砍伐當柴燒;二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實行草場承包,使牧民定居下來,市場經濟的風吹進了自給自足的草原牧場,為獲得高價羊絨,牧民開始過度放牧,草根都被啃光了,草場沙化嚴重。

  “這是我家鄉,不能走”

  1993年,一場巨大的沙塵暴吹醒了阿拉善。1999年,阿拉善禁牧。

  “不少牧民都是自己離開嘎查的,大部分都沒有草原證,即使有草原證,也是草原無草。”李鶴説。

  巴彥敖包嘎查位於蘇尼特右旗東北部,距旗所在地賽漢塔拉鎮70公里,是一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的嘎查。嘎查土地總面積57.2萬畝,以草原為主。

  據了解,2006年,該嘎查被旗政府確定為全旗整體搬遷試點嘎查。牧民開始向“市民”或“農民”轉變。

  劉紅民也想出去,但是在吉蘭泰鎮呆了一陣他又回來了,“我父母在這裡,這是我家鄉,我不能走。”

  但留下的牧民也終於明白了:養育他們的草原,難以再像以往那麼慷慨了,他們應該為草原做點什麼了。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在巴彥敖包嘎查展開保護梭梭林的行動,他們提供梭梭苗,村民栽種,每畝地給牧民50元錢。

  “梭梭林是牧區植被的保護神。”李鶴説,保護梭梭林是他們的一個重要項目。

  劉紅民、巴特爾等幾乎所有牧民都加入進來。現在正是栽種梭梭苗的季節,25日,梭梭苗將運入嘎查。

  阿拉善的沙塵暴是從3月19日開始的。據額旗民政部門的統計,僅兩天時間,馬鬃山蘇木5眼水井被沙掩埋,500隻羊丟失,死亡大小牲畜200多只……

  24日,記者走進沙漠中的嘎查,因越來越猛烈的沙塵暴,很多牧民已被迫搬離。家鄉逐漸在消失,讓嘎查的牧民意識到養育他們的草原,不會像以往那麼慷慨,是時候為草原做些什麼了。(記者 魯超國)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