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光輝的歷程 偉大的成就——記國有經濟發展壯大30年

時間:2008-10-02 10:51  來源:人民日報
  生産鐵、鋼、材同比增長55.44%、54.79%和58.08%;實現銷售收入、利潤同比增長89.78%、20.48%。今年以來,在國際鐵礦石價格暴漲65%,煤、電、油價格大幅攀升的情況下,武漢鋼鐵集團依靠比例高達80%以上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産品,不僅消化了年增近60億元的新增成本,還創下鐵、鋼、材産量和銷售收入、利潤歷史同期最好水準。

  武鋼的輝煌,正是我國國有經濟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

  在改革發展中成就“主導力量”

  30年的艱辛探索,30年的光輝燦爛。

  體制的不斷變革,經營自主權的擴大,改革脫困的3年攻堅,加上資産管理體制的日漸完善,使得國有經濟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國有資産總量大幅增長,運作品質不斷提高,控制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尤其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太、電力、電信、交通運輸、國防工業、重要資源開發、重大裝備製造等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牢牢佔據了主導地位。

  國務院國資委統計顯示,目前中央企業82.8%的資産集中在石油石化、電力、國防、通信、運輸、礦業、冶金、機械行業,承擔著我國幾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産,提供了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中央企業戶數佔全部中央企業的25%,資産總額佔75%,實現利潤佔到80%。

  從2002年至2007年5年間,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資産總額年均增加1.5萬億元,銷售收入年均增加1.3萬億元,實現利潤年均增加1500億元,上繳稅金年均增加1000億元。

  一批極富活力的國有企業脫穎而出。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大背景下誕生的。30年來,寶鋼走出了一條大規模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建設特大型現代化鋼企之路。自投産以來,寶鋼多項重要技術指標保持了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作為最先走出國門和最早進入《財富》全球500強的國有企業之一,1998年以來,中國中化集團在氟化工、天然橡膠等細分領域始終保持領先,成為國家化工産業升級的有力推動者。

  不僅寶鋼、中化,隨著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經營機制加速轉換,國企創新激情空前迸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場館建設等重大項目,以實力承載光榮;“神舟”系列載人航太、嫦娥一號繞月探測、“殲十飛機”工程等,以創新放飛夢想……

  30年改革更是一次次探索。失敗和成功的錘鍊,成就了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國有企業。20世紀全球十大建築之一的香港新機場、世界最高鋼筋混凝土建築俄羅斯聯邦大廈等一批高難度、標誌性建築“作品”上,鐫刻著中國企業的名字:中國建築中交集團、中冶集團、中國中鐵、中國鐵建……

  不斷發展壯大的國有經濟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日益凸顯。遇到特殊時期,國有企業總是挺身而出。在2003年非典、2008年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的救援中,國有企業更是胸懷大局,不講條件,全力以赴,為抗擊災害和保障經濟社會穩定貢獻力量。

  成為“沖浪”市場的高手

  “國有經濟的發展壯大與國企改革、國有經濟結構的優化相伴隨。而國企改革,從本質上講,是要找到一條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30年間,國有企業從政府的‘附屬’,逐步發展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並在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關鍵在於堅持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説,“這個轉變經歷了‘熱身’、‘預賽’、‘真賽’三個階段”。

  “熱身”——擴大經營自主權階段。這個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用了15年時間。通過擴大經營自主權、利潤遞增包乾、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試點,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為國企進入市場奠定了基礎。

  “預賽”——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階段。這個階段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之前,用了10年時間。在這期間,正式提出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相結合,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大放小,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特別是1998年至2000年的3年攻堅,克服了眾多困難,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

  “真賽”——以黨的十六大為開端,以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階段。針對長期制約國企發展的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多頭管理、出資人不到位、責任不落實等問題,十六大明確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

  “熱身”—“預賽”—“真賽”,國有企業成長為“沖浪”市場的高手。

  “30年改革發展的實踐雄辯地證明,遵循企業發展規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是完全能夠搞好的。”李榮融説。

  在多种經濟成分中發展壯大

  “30年間,國有經濟的佈局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國有資本逐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這也是做強國有企業、提升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的基本條件。”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改革開放以前,國有經濟可謂“遍地開花”。1978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産總額佔全部工業企業資産總額的92%。改革開放以後,個體、私營經濟分佈領域不斷拓寬,外資企業逐步進入。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有進有退”、“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的戰略思想,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提速。1997年,國有企業25.4萬戶,到2007年減少到11.5萬戶,年均減少1.4萬戶。企業戶數減少,但國有經濟總量擴大,綜合實力增強。199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産總額13.9萬億元,到2007年增長到35.5萬億元,年均增長9.8%。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佔據主導地位。

  在廣東、江蘇、浙江等民營經濟走在全國前列的省份,國有經濟的發展同樣出色。廣東國有企業戶數、資産總額、主營業務收入以及實現利潤都排在全國前三位;江蘇國有企業戶數、主營業務收入和實現利潤均居全國第五位,資産總額居全國第四位;浙江國有企業戶數、資産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都是全國第六位。

  “國有經濟能否發揮好主導作用,必須放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慮。擁有了一大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有話語權,這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邵寧説。

  2007年,中央企業資産總額超過千億元的有43家,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的有26家,利潤超過百億元的有19家。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同樣取得了驕人成績。在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2008年世界500強中,我國內地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達到了26家,其中不乏處於完全競爭性領域的企業,如中遠集團、中國五礦、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

  30年艱辛的探索改革,30年不懈的攻堅創新。肩負著國家重任,承載著民族夢想,國有經濟繼續創造著新的輝煌。(記者 原國鋒)

分享到:
編輯:高大林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