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前瞻國務院“大部制”改革 期待有大智慧

時間:2008-01-09 13:49  來源:半月談

  十七大提出“大部制”改革

  黨的十七大在部署未來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特別指出,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這是一種有別於以往改革的新思路,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明瞭方向。

  專家指出,所謂大部門體制,或叫“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範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報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新舉措。

  為什麼要進行“大部制”改革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凱教授告訴記者:“中國即將進行的‘大部制’改革,是與我國經濟、社會體制發展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的。”

  眾所週知,新中國成立以後搞了幾十年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部門設置多,實行條條管理。如當年的機械工業部下轄9個管理部門,有管常規機械的,有管電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飛機的……政府機構設置過多過細,管理對象與管理事務重疊,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協調困難的情況十分普遍。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管理部門的改革也不斷深入。1982年至今,我國先後進行過5次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1982年國務院100個部門裁了39個;1998年再次大規模機構改革,國務院的40個組成部門,一下又裁了11個,僅保留29個,絕大多數直接管理工業的部門都撤銷了。這些改革為推進“大部制”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汪玉凱指出:目前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仍然有28個,而日本是12個,美國是15個,英國是17個。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政府部門設置依然較多,削弱了政府的決策職能,也不利於集中統一管理。如我國的民航總局管空中運輸,交通部管水路和公路運輸,鐵道部管鐵路運輸,而美國的運輸部包含了海、陸、空運輸,一些國家把郵電也放在運輸部管轄,這體現了“大運輸”的思維。再如美國農業部的職能,大體涵蓋了我國的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多個部門的職能,體現出“大農業”概念。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政府不能過多干預微觀經濟,反映在政府體制上就必須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汪玉凱認為:實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減少政府部門之間職能的交叉重疊,改“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水”,這對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實行“大部制”改革面臨的挑戰

  “儘管大部制這一管理模式在國外有比較成功的經驗,但是我們也不可能照搬照套,需要根據我國國情探索推進。”

  談及推進“大部制”改革面臨哪些挑戰時,汪玉凱分析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對權力的約束與監督問題。實行“大部制”管理後,一個部門的權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權力約束機制,按照“決策、執行、監督”的改革思路,重構政府權力結構和政府的運作機制至關重要。

  二是黨政權力對接問題。“大部制”改革最終會涉及黨政部門權力的對接,必須靠政治體制改革配合推進。近些年來,中紀委與監察部合署辦公,成效顯著。如何進一步整合黨政部門,是下一步“大部制”改革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三是改革的策略和方法選擇。應該看到,“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仍然是多年來被強化了的部門利益。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就顯得很重要。

  汪玉凱最後強調:“中國的‘大部制’改革很難一步到位,而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應該選擇那些職能交叉突出、涉及公眾、服務對象廣泛、外部改革呼聲比較大的部門開始,然後逐步擴大,而且一定要把結構調整和功能的定位進行有機結合。在設計機構改革方案時,要借助專家力量,加上民眾的討論,經過充分論證,堅持科學性,立足長遠,用智慧和制度規範‘大部制’改革。”(記者 林雙川)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