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9套醫改方案仍懸而未決 政府主導趨勢已明朗化 

時間:2007-11-12 10:09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發 劉道偉 作

 

  “在一些關鍵性問題上,‘政府主導派’的觀點佔了上風,他們的方案中的一些內容有可能扼殺醫療體制內部的活力基因,這讓我有些失望。”10月末,醫改第7套方案(即北京師範大學醫改方案報告)的主筆、主張“市場主導”觀點的代表人物之一、北京大學經濟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顧昕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採訪時坦言。

  “史無前例的多元化”制定過程

  “從今年5月30日八套醫改方案在釣魚臺國賓館秘密‘過堂’以來的幾個月中,各方的激辯簡直就像‘一鍋粥’。”

  顧昕口中的“過堂”是指當時由8家獨立機構做出的中國醫改方案接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下稱“醫改協調小組”)的討論和點評。

  2005年7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撰寫的《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醫療衛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失敗,並導致了普遍意義上的看病難、看病貴和明顯的社會不公等問題,並建議以強化政府責任的思路來進行醫改。隨後,醫療問題應該由“市場主導”轉為“政府主導”的聲音越來越強烈。

  2006年8月,國務院批准由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14部委(後增加至16部委)成立醫改協調小組,標誌著中國式醫療改革方案制定工作正式進入起草階段。

  為集思廣益、保證方案科學性和合理性,2007年初,醫改協調小組決定委託獨立、平行的6家海內外研究機構參與制定醫改方案。

  2007年5月初,時任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的顧昕,受邀擔任第7套醫改方案的主筆。“有關部門5月1日找到我,希望我能夠在一個月內做出一套方案,”據顧昕透露:“原因或許是有關部門認為,前6套方案較多地主張政府主導,且在很多方面趨同,他們想聽聽不同的聲音。此次醫改方案的制訂過程的確史無前例地體現了‘多元化’。”

  截至今年5月末,醫改協調小組共選擇了包括北大、復旦、北師大、人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麥肯錫諮詢公司等8家海內外獨立機構起草的醫改方案。

  據顧昕透露,5月30日至31日的“過堂”結果完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原先主張“政府主導”的6套方案在最後時刻“臨陣倒戈”,在當時所有的8個方案中只剩下一個半“政府主導”方案;其中,北大的方案一分為二,一半主張政府主導,一半主張市場主導。

  6月,清華大學聯合哈佛大學起草了第9套醫改方案呈交到醫改協調小組上報國務院,供決策層參考。

  雖然9套醫改方案中引入了包括“市場主導”在內的各方觀點,使得醫改方案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聲音,但目前“政府主導”趨勢已明朗化。

  政府主導趨勢已經明朗化

  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針對中國未來醫療體制改革不僅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更明確了要“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

  10月17日至18日,國家發改委牽頭分別在南昌、天津召開了南北兩大片區的“醫改座談會”(下稱“1017會議”)。據悉,南北方各省區市的主管副省(市)長,發改委、衛生、財政等相關部門負責每人平均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最終確定了醫改方案將在融合9家獨立機構草擬的醫改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一套中國式的醫療改革新方案,並向社會徵求意見。

  在“1017會議”上,中國式醫改的原則性問題已經初露端倪。在提供與會人員討論的醫改方案文本中,“一個總體目標、四個主要原則和八大改革方向”被明確。一個總體目標,即到2020年建立一個覆蓋中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四大原則,即公共衛生、醫療保障、醫院管理、基本醫療服務;八大改革方向,主要包括醫療管理、運營、投資、監管體系、科技人才、資訊等方面。

  10月2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今年我國第四季度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其中抓緊完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被列其中。

  有權威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週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透露,雖然醫改方案即刻公佈的可性能不大,但“政府主導”,而非“市場主導”已經逐漸成為醫療改革方向的主軸。

  “政府主導派”方案會否回到“計劃時代”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表示,醫療體制改革是個系統工程,要靠綜合改革,需要解決醫院以藥養醫機制問題、醫院定位問題、醫院財務體制改革問題等一系列體制問題。

  據記者了解,目前“政府主導派”已經針對這些問題分別開出了解決“處方”。

  針對醫院定位問題,他們認為,公立醫療機構應低價運作,並逐步使公立醫療機構集團化。針對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産問題,他們認為,藥品銷售實行零差價或低差價,但維持專利藥、創新藥的市場化;所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臨床使用的醫療器械,全部由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評估、集中採購。針對醫院財務制度改革問題,他們認為,應採取“收支兩條線”管理,即公立醫療機構繼續收費,但必須全額上繳衛生行政部門,並由衛生行政部門來負責資金分配和“績效管理”。

  對此,顧昕表示:“如果最終的醫改方案果真如此,則意味著衛生行政部門將全面回收和掌握對公立醫院的控制權,回到‘計劃時代’,而權力過於集中,加之醫療體系中本來存在的‘裙帶關係’,是否會滋生新的腐敗值得留意。”

  “方案徵詢稿”年底之前能否出臺?

  顧昕認為,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質”和“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已經顯示未來醫改方案將呈現出“政府主導”的趨勢;不過通過全民醫保“補需方”的“市場主導派”的部分觀點也已被管理層認同。

  記者在由顧昕主筆的第7套醫改方案中看到這樣的建議:

  在“十一五”期間,全面醫保要拓展覆蓋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城鎮職工醫保,面向城鎮工作人群和離退休者;二、城鎮居民醫保,面向城鎮非工作人群;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面向農村居民;四、針對公立醫療保險不覆蓋的服務和費用發展商業性醫療保險。

  “我國全民醫保絕不能依賴類似于美國的市場化的醫療保險,這點我們(政府和學者)已經取得共識。所謂強化政府投入就意味著政府將為老百姓參保提供補貼。中國政府推進全民醫保是醫療體系社會公益性的最大體現。據我所知,目前管理層沒有太大爭議的,是要在2020年前建立健全全民醫保體制,我們第7套醫改方案中的這部分內容得到了重視和首肯。”顧昕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

  “‘十二五’期間,我們建議現有公立醫療保險制度實現轉型。”顧昕説,“一、取消身份制:三大公立醫療保險面向全體國民,實現城鄉一體化;二、建立三層次體系(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繳費水準不一、保障水準不一;三、政府強制性:所有國民必須參加醫療保險(不再依賴於單位,而是注重發揮社區組織的動員能力)等。”

  據顧昕推算,如果要實現這個目標,政府部門每年新增財政支出可能達1000億至1200億,其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600億,農村醫療救助68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80億,城市醫療救助119億。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最終出爐的醫改方案將既“補供方”(醫療機構和人員)又“補需方”(患者),而“補需方”這部分方案可能將在很大程度上參照第7套醫改方案,並“融合”其他方案使之最終成型。

  11月初,有醫藥界人士向記者表示:“醫改方案目前尚處於各方博弈階段,年底之前能否看到醫改方案徵詢意見稿,我們也只能表示謹慎樂觀。”

  據顧昕介紹,目前“政府主導”的醫改方案究竟由哪個部門來主導依然沒有確定;此外,醫改方案

  如何體現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要求,依然“懸而未決”。

  顧昕向《中國經濟週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坦言:“之所以方案難産、方案制訂過程久未能為外界所知,某種意義上是因為權力之爭、財力之爭。未來如何處理好資金投入和權責分配的問題是醫改的關鍵。”(記者 談佳隆)


分享到: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