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感受中國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 一切都沒有可能

時間:2008-10-07 15:31   來源: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30年間,華夏大地滄海桑田;30年間,世界矚目東方文明古國的現代化變遷。“中國速度”、“中國奇跡”等一批批新名詞的出現,表明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令世人驚嘆。從今天起,本報國際版推出“感受中國改革開放”系列報道,介紹長期在華居住或多次訪華的外國人的親身經歷,以獨特的國際視角展現30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阿弗塔伯沙米姆教授是巴基斯坦著名的烏爾都語詩人,他從1972年起多次到中國,並在中國居住了14年之久,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阿弗塔伯教授在詩歌創作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他的作品主題就是讓世界變成一個更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阿弗塔伯教授因其在烏爾都語詩歌界的成就而享譽國內外,2006年被授予巴基斯坦“總統傑出貢獻獎”。日前,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暢談其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感受以及對中國未來的美好祝願。

  “1972年7月至1976年7月,我第一次到中國,就在北京大學教授烏爾都語。”阿弗塔伯教授非常興奮地回憶道:“那時,我每月工資600元,在當時已是一筆鉅款了。當時的北京就像一個‘大村莊’,沒有多少現代氣息。人們都騎自行車,公路上的汽車很少,那時站在北京大學門口半個小時都不一定能看到一輛汽車——這些是我對中國的最初印象。”

  阿弗塔伯一家第二次到中國是在1978年至1981年間,正好是改革開放的初期,他們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巨變。他回憶説:“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國家長期處於休眠狀態,
它就不能向前發展。但是當鄧小平最初提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時,我心中卻有些疑惑不解。不只是我,很多普通中國人都難以理解。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終於明白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等於貧窮’。社會的發展證明了鄧小平的確是一位偉人。我們尊敬他,非常欽佩他的遠見卓識。”

  阿弗塔伯説:“第二次去中國的時候,我的工資漲到了每月800元,中國人的衣著有了明顯的變化,色彩越來越多,女士們也開始打扮起來。第一次去的時候,中國朋友不可以隨意探望我們,必須提前經過批准。第二次去的時候情況就好多了,儘管對外國人還有一些限制,但是中國朋友可以自由地探訪我們。我的女兒也同一位中國教授的女兒成了好朋友,經常到她家去玩。”

  當時,會講英語的中國人很少,阿弗塔伯和朋友交流需要通過翻譯,好在他有很多學生學習烏爾都語,因此交流起來比其他人要好一些。不過,他不無遺憾地説:“學生們都和我説烏爾都語,他們是練會了,可是我一點也沒學會漢語。不過,我的孩子們都説一口流利的漢語,我的兒子還讀了漢語言文學的碩士。”

  阿弗塔伯一家第三次去中國是在1989年至1990年,當時他到《中國畫報》工作。這次他最深的印像是中國的經濟特區,很多外國旅行團來中國旅遊,中外人士可以一起住在賓館裏了,公路上的車也多了起來,北京變得更加多彩。

  阿弗塔伯覺得,他第四次中國之行的4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他回憶説:“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京建了很多賓館和商場,市場也比以前繁榮很多,路上汽車越來越多。如果説第一次見到的北京是一個‘規劃過的大村莊’,那麼這一次我感受到的是它的現代氣息和活力。”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阿弗塔伯一家住在了北大校園裏。他深情回憶道:“中國同行和學生們都變了樣子,他們思想更加活躍,經常到我家來討論各種文化和藝術方面的問題。我和學生們一起外出遊玩,我感覺自己和他們一樣年輕。”

  阿弗塔伯最後表示,中國政府以人為本,注重改善人們的生活水準,增加市場上的消費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通過改革開放,中國不再與世隔絕,而是一個在國際舞臺發揮著巨大作用的國家。中國正在運用自身影響力在國際社會發揮巨大作用。75歲的阿弗塔伯堅定地説:“沒有改革開放,一切都沒有可能。”(人民日報伊斯蘭堡電 記者 孟祥麟)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