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編者按:從開工到下水,中國的首艘國産航母僅用了3年多時間,這樣的發展速度讓所有國人對中國航母的未來充滿信心,4月26日的下水儀式因此成為全國的大喜事。為了這個時刻,中國已經積澱了太長時間,經歷了太多不易;這個時刻,承載著幾代人的努力、心血與期待。中國走過了一段怎樣的航母之路?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故事和感受。航母專家李傑、臺灣軍事評論員陳國銘與《環球時報》一名多年跟蹤報道航母的記者講述了他們各自眼中的中國航母發展歷程,以及他們與中國航母的那些故事。
站在大連香爐礁的海邊公園,遙看5萬噸級的巨型戰艦,耳邊不斷傳來各種點評,有的淺顯,有的精彩。對於航母,我絕對談不上對其有多麼專業的研究,只是作為一名記錄者,一名進行了6年跟蹤報道的記錄者,對它有一些特別的感情。
借助網路的力量,我才確切知道自己和航母的緣分始於2011年。彼時停靠在大連造船廠裏的是尚處於改造階段的遼寧艦。當時對於航母的認知,還停留在它是“百年夢想”“大國重器”之類的書面詮釋。那時候,頭腦裏裝著這些閃爍著光芒的字眼來到大連,站在岸邊去看那艘巨型艦船時,心裏的落差卻極大。回想起原因,一是距離太遠,航母的雄偉無法在視野中呈現;二是因為那僅僅是一個靜態的龐然大物,沒有動感,而且我無法近距離感受它。
作為一名記錄者,對遼寧艦、首艘國産航母的進展一直很敏感。這種敏感與關注源於歷史的注解、專業的定義、專家的解讀,以及世界最強軍事國家——美國的航母在世界各地遊弋的身姿。但這些來自外界的畫面與聲音,它們折射在我的腦海裏時——一個成長在和平年代的人的腦海裏時,航母的“偉大”只是一種概念。
幸運的是,跟蹤報道中國航母的第6年,終於有機會來到遼寧艦面前,登上它,了解它,“偉大”不再遙遠,變為我內心真正的認可。近距離接觸航母,震撼首先來源於感官,首先是人立於其下頓感自身渺小如蟻。被容顏震撼後,內涵決定了是否能對其維持長久感情。聽航母人講述他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裏做到管理有方、訓練有序,他們有哪些新理念、新做法,能切身感受到海軍官兵的職業素養。透過他們,我感受到了航母自帶的“貴族”氣息。這種“貴族”氣息是先進,是科學。海軍官兵的訓練與管理,處處體現對規律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是熱愛、奉獻還是犧牲,都是真實動人的。或許,這正是美國航母定期對公眾開放的原因。真正的熱愛一定要通過親密接觸,對航母和軍人的理解也一定要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上。
4月26日,首艘國産航母下水了。一名朋友説,下大餃子振奮人心,但需要冷靜看待如何把餃子煮熟煮好,再搭上豐富的配料,使之成為可口的大餐。
官方的新聞通稿言簡意賅,但可以感受到,看似一句平常的話,背後有多少細節,有多少不易。雖有不易,但所有人都樂觀地表示,一切都會好起來。因為科研者在為技術掃除瓶頸,一代代航母人在燃燒年華,艦載機飛行員一次又一次地在刀尖上跳舞。
還有那麼多熱情的民眾。在國産航母下水的現場,專門過來一睹航母風采的人有老有少,每個人都表達著對航母的喜愛,談著中國航母的未來。我被這份熱情感染了,他們傳遞出來的,或許就是一種愛國精神吧。
陽光,藍天,白雲,海邊的民眾。這份寧靜和自由,與旁邊滿是紅旗飛舞的航母看起來如此和諧。這刻我才明白,什麼是“能戰方能止戰”。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