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伊朗首座核電站歷時36年建成 曾中斷建設成糧倉

時間:2011-09-18 11:21  來源:新京報

  9月12日,建造時間長達36年的布希爾核電站舉行啟動儀式。這個時候,旅居美國的伊朗人哈雷扎卻還有些不相信。“我之所以不信,是因為官方總是説要啟動要啟動,誰知道什麼時候真的啟動?我們都説,這是在‘等待戈多’。”除了用永不出現的“戈多”來形容布希爾核電站,在哈雷扎的眼中,美國媒體談到伊朗的核電站,總不免擔憂和警戒之詞。“實際上,正是美國人最初刺激了伊朗的‘核胃口’。”一直關注伊朗核問題發展的中東問題專家朱兆一説。建了36年的布希爾核電站,命運一直為國際局勢的波瀾雲譎所左右。

  國王的雄心

  布希爾核電站的命運,可以追溯到伊朗末代王朝巴列維王朝。

  1953年,為了石油利益,美國幫助被迫出走海外的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光榮復辟”。從此,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伊朗的盟友。在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發起的“和平核能計劃”中,伊朗德黑蘭大學被列入計劃的一部分,甚至獲得了一個微型核反應爐“樣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政權穩固下來的巴列維國王利用石油價格瘋漲的契機,積極推進世俗化的“白色革命”。彼時的伊朗,開放程度絕不亞於任何一座西方城市,政教分離的現代化運動如火如荼。同時,巴列維毫不掩飾自己對“核”的興趣。由於有了美國這個靠山,核電站計劃順利得到西方的“放行”。

  1973年的夏天,巴列維國王數次召見核物理學家阿克巴爾艾特瑪,二人共同制定了頗為大膽的核發展藍圖——在伊朗建設十幾座核電站,整體裝機容量達到23000兆瓦。

  1974年2月,不滿足於核電站的巴列維和法國簽署了濃縮鈾協議,在國內建設了一個核能中心,給裏面的工作人員非常優厚的待遇。巴列維誓言要建立伊朗自己的核體系,甚至直言伊朗不能成為二等公民,他想擁有核武器。

  此時,巴列維的態度卻令美國人覺得有點為難了。當時美國政府對印度剛剛進行試驗性核爆頗為惱火,對伊朗人也想效倣印度很敏感。因此,美國人提出支援伊朗發展核能事業的許多條件。由於限制太多,巴列維國王將目光轉向了歐洲。

  1974年晚些時候,巴列維王朝政府與歐洲人一拍即合。德國西門子公司下屬的克拉伕維克聯合公司願意在該國西南部港口城市布希爾建造兩座裝機容量為1200兆瓦的核反應爐,合同金額為43億美元。布希爾核電站由此得名,它成了巴列維國王“禦批”的伊朗第一座核電站。

  1975年開工儀式在布希爾隆重舉行。根據雙方的合同,布希爾核電站建設工期為6年,1981年底之前兩座核反應爐都要並網發電。

  此後很短的時間,德國和法國公司又與巴列維王朝政府簽署了4個核電站建設項目。這時候美國不甘人後,降低條件向巴列維國王示好。國王一口氣再批了6個與美國公司的核電站合同。

  革命的代價

  遺憾的是,國王的雄心和他的身體條件不成正比。

  1978年,當布希爾核電站工程建設已經完工85%的時候,國王病倒了,此時的伊朗國內政局出現了大規模動蕩,伊斯蘭教學者對國王親西方政策的不滿集中爆發,布希爾核電站建設被迫暫停。

  1979年,一場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洶湧而來,流亡異國的宗教領袖霍梅尼單憑口號和傳單,就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統治。美國接納了流亡的巴列維國王,一星期之後,伊朗學生衝入美國使館,將66名工作人員扣為人質。從此,美國和伊朗的關係降到冰點,斷絕外交關係至今。

  伊朗這座疾馳向西方的火車頭,仿佛一夜之間調轉方向,建立了全面伊斯蘭化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前政權的一些象徵和符號盡數湮滅,布希爾核電站也未能倖免。

  德國公司雖然想在新政府下完成核電站工程,但由於新政府秉持反西方的立場,所以德國人只得帶著22億美元的工程款悻悻離開伊朗。“這是革命者的首要目的之一。”中東問題專家朱兆一博士稱,在伊斯蘭革命者們看來,伊朗是個石油大國,不缺能源,核電站是國王親西方的産物,造價昂貴,是強加到伊朗人民頭上的負擔和威脅。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