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事故油井5月1日繼續噴油,浮油危及沿岸生態環境。這起漏油事件可能演變成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件之一。一些批評人士4月30日把這起漏油事故與5年前的“卡特裏娜”颶風相提並論,指責美國現政府和上屆政府一樣,一直被指責“救災不力”。(5月4日 新華網)但美國政府多名高層官員2日否認政府“救災不力”。
批評人士稱油污事件是5年前的“卡特裏娜” 新版也不是空穴來風。他們認為,海上鑽井平臺4月20日起火爆炸,底部油井24日開始漏油,美政府29日才著手投入救災。當然,對批評指責白宮進行辯解,稱漏油事件與“卡特裏娜”沒有可比性。另外,批評聲音大多來自共和黨又增添了黨派氣味。不過,從油污事故發生到投入救災這幾天,美國官方的表態似乎被公眾抓住一把辮子:比如,4月20日,鑽井平臺爆炸,美海岸警衛隊稱“情況穩定”;4月22日,平臺沉入墨西哥灣。有疑似漏油跡象。白宮稱這是“尋常事故”;到了4月26日,海岸警衛隊説,墨西哥灣“沿岸安全”,如果浮油進犯,“有時間應對”云云。這説明,有油污救災方面,美相關機構反映遲鈍了。
面對方方面面關於2005年8月29日登陸並給美國造成空前災難的“卡特裏娜”颶風襲擊的28份報告,白宮無動於衷,利伯曼議員“不能理解”的感慨恐是代表了一部分人們的共同心聲。其實,“卡特裏娜”引發災難的預報,不僅體現在這28份報告,同時也體現在業經美國會調查人員認定的另一事實。
事後印證,問責的“聽證會”在重重壓力下,迫出了一二個“替死鬼”。比如“卡特裏娜”颶風過後不久便辭職的布朗就抱怨自己是做“替罪羊”。但事實證明,“聽證會”無法問下去。這是因為有美國矢志推行反恐的單邊主義政策作“堅強後盾”。正如布朗所稱,“救災遲緩是由於布希政府過度致力於反恐,假若有報告説,恐怖分子炸毀新奧爾良第十七街防洪堤,每個人都會跑那周圍去了”,這真是一針見血的批評。為著反恐,布希政府不惜一切代價。面對輿論及公眾對美政府救災失職的抨擊及追究聲音,當年布希總統曾經辯解:沒有人可以預見防洪堤會決口。這句話另一個解讀就是,美國會若繼續將“卡特裏娜”的問責追下去,只會追到一塌糊塗,不了了之。而在5年之後,油污事件恐怕又是一個“卡特裏娜”的版本,美政壇人士之所以立馬抖出“卡特裏娜”新版問題恐怕不是口舌之爭。
當然,人們難以忘懷的是,當年的布希總統不僅在美國眾議院共和黨核心領袖會上竟為美政府監聽政策提供理論依據,要彌補美國安全漏洞,對本國進行監督是有必須的。而且力排眾議,要把主導美監聽數千萬民眾電話計劃的原安全局長海登推上中情局長崗位。可見,為著反恐,當年美白宮不顧已出臺的法律並已出手要推翻法律。在這種情勢下,關於“卡特裏娜”問責當然也不能干擾美白宮決心意志。因此,若要説28份颶風報告乃至14億美元救災款被冒領催不醒白宮的話,那麼,反恐對於美國政策而言,才是“壓倒一切、高於一切、重於一切”。
誠然,美國已進入奧巴馬時代,奧巴馬總統的執政風格明顯不同於小布希總統。奧巴馬獲悉油污事件後在4月底已下令在5處集結待命區部署大約1900名救災人員和300艘救災船隻,以保護(生態)脆弱的海岸線,並已命令內政部長徹查這個事件,30天內提交調查報告。奧巴馬總統2日在路易斯安那州視察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災情時説,這次原油泄漏可能造成前所未有的環境災難,政府將盡其所能阻止災難擴大(見新華網華盛頓5月2日電)。但是否把握事件要害搜尋真正的原因,有待下回分解。
其實,在美國,面對重大事故,政府部門反應遲鈍決不僅是人為因素,重要的是體制使然。人們知道,在美國,政府每一個動作都必須通過議會,重大舉措必須通過議會去爭論表決。表面看似民主,但實質上卻是在程式上兜圓圈。而突發事件需要以第一時間進行應對,錯過了第一時間,突發事件就會衍變成一場災難。5年前的“卡特裏娜”事件如此,5年後的油污事件恐怕也是這樣。但按照美國人的思維習慣,誰也不會在體制上找原因。這樣,註定油污事故會重蹈“卡特裏娜”的教訓,而且還會“有聲有色”地沿襲下去。是否如此,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