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字號:
聯合國報告:經濟不安全問題在全球蔓延

  時間:2008-07-07 14: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7月4日在北京發佈了《2008年世界經濟和社會概覽》報告。報告由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組織專家撰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馬和勵主持了報告發佈會,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中國國家資訊中心副主任祝寶良、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所所長汪同三齣席。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佈的此次報告的主題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解決經濟不安全問題。報告指出,由於受貿易衝擊、自然災害、內戰和衝突等因素影響,經濟不安全的狀況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無論窮國還是富國都已受到衝擊,其中受衝擊最為嚴重的是最貧窮的國家。

  報告除探討經濟不安全的本質、起因和解決方案外,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報告特別強調由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已成為導致經濟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經濟不安全在全球蔓延

  今年年初,英國廣播公司在34個國家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表明,因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且不受制約,全球收益分配不公等問題日益顯現。

  在此大背景下,因氣候變化引發的嚴重自然災害不僅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同樣不能倖免,因此而導致的經濟不安全問題非常突出。

  聯合國剛剛出臺的這份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了7000余次重大災害,致使250萬人喪生,造成至少兩萬億美元的損失,給無數人的生活造成影響。據統計,目前在全球範圍內,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比上世紀70年代高4倍,有更多的人流離失所。

  由於貧窮、高負債水準、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經濟缺乏多樣性等原因,發展中國家受自然災害的威脅比發達國家更大。有數據表明,發展中國家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高20倍至30倍,甚至更多。比如,最近發生在中國四川的大地震已造成近7萬人遇難、近兩萬人失蹤;今年5月襲擊緬甸的強熱帶風暴,已造成緬甸8萬多人死亡、5萬多人失蹤,240多萬人亟待救援。而2005年發生在美國的“卡特裏娜”颶風,僅造成1209人死亡。

  報告還指出,發展中國家受災後的恢復速度遠比發達國家緩慢得多。據估計,未來10年,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可能將達到1萬億美元。

  建立全球救災機制以應對自然災害

  報告説,為緩解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不安全,國際社會需要制定應對戰略。一些國家,尤其是較小的和較貧窮的經濟體,往往沒有足夠能力應對自然災害,因此亟須建立全球救災機制。該機制可以通過吸收各種分散的貸款,迅速為受災國家開闢融資渠道。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所所長汪同三當天代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作報告時表示:“現行的緊急呼籲和自願捐款的救災方式需要改進,建立常設的金融機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協助各國救災。”

  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當天也表示,聯合國此次發佈的報告表明,經濟不安全問題在最貧窮的國家最為嚴重。由於中國等一批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快速發展,一度使人們對消除貧困持樂觀態度,“但目前,在許多地方,這種樂觀正在轉向憂慮:世界經濟增長逐漸減速,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經濟受到衝擊和影響,人們開始擔心糧食和能源能否得到保障。”

  沙祖康説:“人類的未來充滿著許多未知數,人們的生活也有不少不確定性,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可是,當這些未知數和不確定性使人們産生強烈的不安全感,特別是經濟上的不安全感時,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在某些國家引發的政治動蕩,已經説明瞭這一點。”

  沙祖康強調,針對世界經濟不安全的現狀,人們應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在制定經濟和社會政策時,應充分考慮不安全因素,所制定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應該更加全面和務實。“國際社會應把防治自然災害和發展戰略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增強應對災害的能力,防止自然災害演變成人類災難。”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聯合國發表2008年世界經濟和社會調查報告       聯合國表示世界毒品形勢不容樂觀      
聯合國報告顯示盧安達兒童處境艱難       安理會赴非洲代表團客機遭“槍擊”      
安理會授權外國軍隊進入索馬利亞領海打擊海盜        聯合國秘書長歡迎敘利亞和以色列開始間接和談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相關視頻
新華新聞 | 新華臺灣 | 新華福建頻道 | 人民海峽兩岸 | 中新臺灣新聞 | 央視臺港澳頻道 | 光明網 |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 海峽新聞網 | 閩海網 | 環球網 | 刺桐之聲 | 四川新聞網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