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當天,美國馬薩諸塞州查爾斯河畔,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丁丁在宿舍裏等待著母親鄒翃燕回復微信。
每次聯繫不上媽媽時,他就格外想媽媽。
近兩萬公里外,中國長江邊上的荊州市,鄒翃燕笑著念叨起兒子,眼睛彎成月牙。“他在哈佛遇到任何生活或情感問題,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我。”
不過,丁丁並不是“媽寶男”;他,曾經是一名重度腦癱患兒。
為了給兒子治病,鄒翃燕不惜做一名單身母親,把全家扛在肩上……
回想起29年前分娩的痛,一切都歷歷在目。
【“固執”的産婦】
“這個孩子沒有搶救價值了,將來非傻即癱。我建議你們放棄。”
1988年7月,一起醫療事故造成鄒翃燕的胎兒宮內窒息。躺在産房裏早已筋疲力盡的她,接到的是五張病危通知單和醫生一句“理性”的建議。
“別要這個孩子了,將來會拖累我們一輩子。”丈夫近乎無情的理智,讓鄒翃燕失望至極。
為了讓腹中胎兒來到人世吸一口新鮮空氣,25歲的鄒翃燕用盡了每個毛孔的力氣。
十月懷胎,數次暈倒在講臺,被學生抬回家;改變愛睡懶覺的習慣,天天早起讀詩;買最新鮮的食材,自己做自己吃,吃了吐吐了吃。
“不行!我要把娃生下來!他的小腳丫曾經那麼用力地踹我的肚皮,他的小心臟和我的心臟一起律動。我曾經承諾要把他帶到人間,同喜同悲。”母親的本能如潮水般洶湧。
“你不聽醫生建議,這麼固執,你自己養這個孩子!”丈夫的話字字如刀。
“這還是我認識的男人嗎?無情、自私、毫無責任感。這種丈夫,不要也罷。”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在骨肉和丈夫之間,鄒翃燕最終選擇了前者,自此開始一段註定荊棘叢生的人生。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