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女子受刺激走失15年 民警識別“蝌蚪文”助其回家

2017年05月03日 08:57:26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姐,這是你在老家最喜歡吃的花米飯,特意從貴州帶來,你嘗嘗……”

  4月26日上午,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王興鎮一普通農家院內,從1400多公里外的貴州省貴定縣趕到此的楊光輝,將裝在方便袋裏的花米飯捧著送到一名皮膚黝黑的女子面前,這名女子迫不及待地站起來,用手抓著花米飯往嘴裏送。

  15年前,這名叫楊光招的布依族女子因孩子夭折受刺激,在貴州老家走失。15年後,弟弟楊光輝帶著楊光招的弟弟妹妹,還有楊光招的一對親生兒女,在淮陰警方與貴定警方的陪同下,與楊光招在江蘇相認。

  冥冥之中,不幸又遇到萬幸。有感人的回憶,更有江蘇民警滿滿的愛心。

  走失

  “啪!啪!”今年已55歲的楊光招見到弟弟楊光輝的那一刻,沒有影視劇中的感人場景,相反卻對著弟弟就是一連串響亮的耳光。

  “她打我,就是發泄心裏的怨恨,埋怨我們這麼多年來沒有尋找過她。”楊光輝含著淚訴説,“姐姐以前很正常,初中畢業,但是後來因為家庭變故,她的精神才有問題。”

  楊光輝説,姐姐曾經在老家生育了一個兒子,一對雙胞胎女兒,但後來其中一個女兒在6歲時不幸去世,姐姐的精神受到了打擊。2002年端午節當天,姐姐在菜場買菜後就與家人失聯。

  “當時她的兒子才8歲,其實我們全家從未放棄尋找她。”楊光輝含淚説,“後來姐夫去世,我捨不得孩子,撫養兩個小孩至今。”

  重逢

  此時,面對15年未見的親生母親,哥哥羅煥勳一直默默流淚,妹妹羅煥艷則怯怯地盯著母親一言不發。

  楊光招的病情並沒有很大好轉,對著自己一雙兒女,她始終一言不發。

  為了喚醒楊光招對家鄉親人的記憶,楊光輝將布依族人當地特有的花米飯帶來讓姐姐品嘗。

  與剛開始扇打親人耳光相比,聽到“花米飯”一詞時,楊光招猛地從沙發上站起來,直接用手將裝在方便袋裏的花米飯往嘴裏送。

  “路上時間長了,米飯有點變硬,最好再蒸軟了吃。”弟弟楊光輝心疼地説。此時,楊光招竟然點頭“嗯”了一聲。

  排查

  能夠幫助這個遠在貴州的布依族家庭親人相認,源自淮安市公安局淮陰分局的一項工作——從2016年開始,淮陰分局人口管理大隊組織人手,部署落實轄區內無戶口人員的戶籍問題。

  “因為這些‘黑戶’家庭大多生活困難,如不解決戶口,他們享受不到國家的低保、醫療等社會福利政策。”淮陰分局人口管理大隊民警徐永玲告訴記者。

  徐永玲回憶説,當來到王興鎮練湖村的王炳偉家時,她發現王炳偉的妻子“楊萍”自2002年兩人生活在一起後就一直沒有戶口。

  “楊萍精神有問題,偶爾説句話還是方言,溝通很難。”徐永玲説,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她從楊萍的婆婆厲秀英那兒了解到,楊萍不僅會寫字,還喜歡看報。

  比對

  得知這個消息,徐永玲與王興派出所民警張敏再次找到“楊萍”,連哄帶逗地讓楊萍寫下了一行漢字。

  “這些漢字的筆畫彎彎曲曲的,就好像蝌蚪一樣。”張敏回憶説,當時“楊萍”先寫出了一個人名“韋先群”,然後又寫出了貴州省貴定縣一個我們並不認識的地名沙壩口。有這個資訊,我們就知道如何下手了。

  於是,張敏利用搜索工具搜尋這個叫“沙壩口”的地方,同時採集了“楊萍”的血樣上網和失蹤人員比對,但沒有任何結果。

  徐永玲和張敏還先後數次聯繫貴定縣當地的警方,並將“楊萍”的DNA上傳比對。

  功夫不負有心人,貴定縣警方傳來消息,“楊萍”其實是15年前走失的當地居民楊光招,而她筆下的“韋先群”是她已去世的母親姓名。

  感動

  説起“兒媳”的來歷,厲秀英依然記憶猶新。

  “2002年年底的一天,我在村子路口看到赤腳的楊光招,就把她收留了。”厲秀英説,問了好久,她才説自己姓楊,後來乾脆幫她取名“楊萍”,就是萍水相逢的意思。

  此後,楊光招留了下來,並和厲秀英的兒子王炳偉共同生活。

  當得知“楊萍”找到親人了,而且民警還在村裏讓他們親人相認,周圍鄰居也很開心。有的忙著到街上幫他們訂飯店,有的忙著倒茶。

  “在前來淮安的途中,我不止一次的想著姐姐現在的生活,是不是住在大山溝裏?現在的丈夫脾氣是不是暴虐?”楊光輝告訴記者,十分感謝淮安的婆家能收留姐姐,親眼看到姐姐在這邊生活的很好,真的很感謝,很感謝。

  “我一直以為與姐姐也許此生無緣相見了。感謝淮安和我們貴定的好心警察。”楊光輝對姐姐的去留有自己的主見,“一切聽姐姐自己的意願,去留自願”。

  記者了解到,此次認親後,楊光招的弟弟妹妹將返回貴州,她的親生兒女將在母親現在的生活地居住數日,好好陪陪他們15年未見的親生母親。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