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發佈會現場。中國青年網記者 開可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開可) 2012年至2016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7年4月7日,國家文物局就普查結果召開新聞發佈會。記者從發佈會獲悉,此次普查中,全國新發現新認定文物共708.4149萬件/套。僅北京地區就新登記收藏單位222家,新發現新認定文物2,884,873件/套。我國的可移動文物數量被摸清、身份被確認。
據介紹,此次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實際數量6407萬件),納入普查統計的各級檔案機構的紙質歷史檔案8154萬卷/件。普查除對文物本體資訊進行逐項登記外,還對收藏單位情況、文物保管條件等同時開展了調查。
此次普查建立了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文物身份證制度。普查採集了27項收藏單位資訊和15項文物基礎資訊,建成國家文物資源數據庫,登錄文物照片5000萬張,數據總量超過140TB,全國文物大數據體系基本建成。普查按照統一標準為每件文物賦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數字編碼,建立起了文物實物、藏品檔案、電子資訊關聯一體的“文物身份證”編碼和數據管理系統。
“10815萬件/套可移動文物,意味著我們摸清家底了。這是此次普查的三大目標之一。”據國家文物局普查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王莉介紹,此次普查設立了三個目標:一是摸清、掌握我國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佈和保存狀況;二是建立國家的文物登錄製度,建立起一套機制機制;三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摸清了家底就為後面的兩個目標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王莉説道,“10815萬件/套是我國可移動文物的大數據和統一的文物資源庫。每件/套文物背後都有15項指標項目以及27個對應的收藏單位的資訊。也就是説,文物的本體資訊和管理資訊都體現出來了。” 王莉説,經過普查以後,每件/套文物的收藏單位、類別、年代、來源等詳細資訊都被“摸清”。
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認為,讓這些可移動文物“活”起來,要建立起更加開放、共用的平臺。開放就是所有的數據向社會開放。現在已經建立了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從網站上就可以看到相關的數據。共用就是鼓勵文物各收藏單位將藏品向社會展覽、展示。
據介紹,各地已舉辦普查相關展覽1901個,展出文物35.7萬件,參觀總人次達到1.5億。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正逐步向社會公開已登錄文物基本資訊和圖片,提供查詢、檢索等服務。目前各地向社會開放的文物資源資訊達228萬件,普查建立的網上共用平臺已向社會開放普查文物資訊40.8萬件。
在發佈會上,劉玉珠提出,下一步將推動各級政府落實文物資源管理和文物保護方面的責任。建立涵蓋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文物登錄製度,加強文物資源管理。同時,創新資源利用手段,促進文物活起來,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産品,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