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腦梗塞疾病治療獲突破 發生6小時內可手術“取栓”

2016年09月12日 08:02:51  來源:華龍網
字號:    

2012年3月12日完成的首例大腦中動脈閉塞支架取栓治療。 資料圖 西南醫院供圖

  華龍網9月11日20時訊 今(11)日,記者從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獲悉,該院在國內首批開展的急性腦梗塞血管“疏通”治療技術,已為122位患者成功手術。該院神經內科主任陳康寧教授表示,腦血管介入手術治療腦梗塞技術已經成熟,腦梗塞發生6小時內可通過手術“取栓”。甚至到血管閉塞2月以上,如有相關的適應症,部分患者也可手術“疏通”。

  以前腦梗塞預防為主 主動治療手段有限

  據介紹,腦梗塞是致殘率、死亡率極高的突發性腦部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多見於45~70歲中老年人。它發病較急,多無預兆症狀,發病後數分鐘至數小時達到高峰。如不及時治療,致殘率及致死率極高,尤其是致殘率。

  2015年以前,患者突發腦梗塞後,常規的救治方法是在4.5小時內立即使用藥物“溶栓”,但藥物有效率通常在30%左右,而且藥物有很多禁忌及時間限制(4.5小時內)。2004年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血管內治療作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運重建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最早是利用類似于開葡萄酒瓶塞的“MERCI”裝置,此後還有“吸栓”裝置。這些方法,仍未能滿足人們更高血運重建率的期望。

  直到2012年,才證明利用支架取栓的方法,能比傳統的取栓裝置有更高的血運重建率及更高的獨立生存的患者的比例。2014年12月17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研究,第一次證明了,在前迴圈閉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利用支架取栓比血運重建的金標準“靜脈溶栓”有更高的血運重建率及更高的獨立生存的患者的比例。在國際上研究日趨成熟過程中,西南醫生神經內科一直在創新思路發展這項技術,該科的一例支架取栓的患者是在2012年3月12日,患者經過支架取栓疏通了血管,同時避免了血管閉塞導致的殘疾。

  “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療,以前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卒中的再發。”陳康寧説,儘管從2002他們就開始了缺血性卒中的介入診治,但介入主要是檢查及預防為主要目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及臨床證據的積累,腦血管介入手術開始發揮其在缺血性卒中中“主動”治療作用。

  腦血管堵塞治療將逐漸變“被動”為“主動”

  2016年7月25日20點左右,重慶大足區某男性42歲患者,在戶外活動中突發眩暈、噁心、嘔吐漸進出現意識障礙,且既往有高血壓、心房纖顫病史。該男子發病後被緊急送至當地醫院治療,確診為急性腦梗塞,隨後被緊急轉至西南醫院。24點左右,神經內科進行緊急支架取栓手術,發病後5小時順利取出血栓。取栓後患者即刻甦醒,手術後3天出院,未留神經功能缺損。

  據了解,該患者是西南醫院運用腦血管介入手術取出或疏通血栓的第122位患者。經過4年多的臨床運用,該項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高效性已被得到證明。

  “手術治療方面我們已逐漸從被動變為主動,但應對腦血管閉塞,還需要國內同行在各個細節方面一起共同研究提高。”陳康寧強調,腦血管堵塞治療是一個綜合性課題,預防、診斷、急診血管內治療、手術後規範化化等均十分重要。

  “現在我們想的不是怎麼把這個技術變成 個人絕活 ,而是想能夠把它推廣到國內每個地方,讓每個腦梗患者受益。”陳康寧説,通過國內各種學術交流的機會,學術界已認同介入手術取腦血栓這項技術。2002年至今,全國各大醫院已有約200名神經內科醫生在西南醫院完成了缺血性卒仲介入診治的專項進修培訓,國內各大醫院已在陸續開展腦血管介入手術治療,更好的為缺血性卒中患者服務,切實降低卒中的高致殘率、高死亡率。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