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盜掘一動土,系統就報警
紅外感應“守護”十三陵未開放陵寢
北京晨報訊(記者 陳琳)明十三陵定陵發掘已經60週年,這也是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目前,明十三陵除定陵、長陵、昭陵已經對外開放,仍有10座未開放陵寢。十三陵特區辦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為保護未開放陵寢,目前每個陵都已經實現人防加技防的智慧化保護措施,除了護陵員24小時職守外,所有陵寢都已實現360度無死角視頻監控和紅外感應的防盜掘系統,“只要鐵鎬一動土,系統就能發出報警。”
昨天,紀念定陵發掘六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十三陵開幕,明史專家齊聚一堂,將圍繞明代帝陵文化等內容進行為期三天的研討和交流。
1956年5月,工作隊進駐定陵,試掘工作開始。1957年5月,在試掘工作開始一週年之際,充滿神秘色彩的定陵地下宮殿被打開。1958年7月,定陵地下宮殿清理工作完成。定陵試掘成功,在地下沉睡了四百餘年的地下宮殿終被打開,不僅為人們研究明陵的玄宮制度提供了可靠根據,也為人們了解神宗帝後的棺內情況及殉葬品的種類、數量、工藝價值、歷史研究價值提供了最寶貴的實物資料。此次研討會上,專家學者還將對明十三陵德陵、永陵、長陵、定陵以及河北宣化、雞鳴驛進行實地考察。
親歷者講述定陵挖掘
“扔進一隻雞,一週還打鳴兒才敢進”
“鐵鎬在地上敲一下,‘噹噹當’傳了好遠,到現在想起來我的心還緊張得‘咚咚’跳。”昌平區長陵鎮村民、定陵挖掘隊隊員孫憲寶回想起當年的場景至今曆歷在目。1956年的孫憲寶,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小夥子,“當時一個村出五六個人,跟著考古隊去發掘陵寢。”讓孫憲寶沒想到的是,當年那兩年多挖掘定陵的經歷,至今讓他引以為豪,因為有很多重要線索都是他發現的。
怎麼挖掘的?
1956年5月,定陵挖掘隊正式成立並開啟挖掘工作。孫憲寶主要的任務是跟著一位叫白萬玉的60多歲考古專家,“我們都管他叫白老,他讓幹什麼幹什麼。”
白老給孫憲寶派的任務是“拓字”,從白老那裏學來拓字的方法,孫憲寶“見到什麼就拓什麼”,結果找到了“隧道門”。用洛陽鏟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挖掘了兩條探溝之後,挖掘隊發現了一個寫有“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小石碑,刻字面光滑,背面卻粗糙。“這個小石碑正是我們打開定陵大門的‘鑰匙’。”
順著小石碑的指引,孫憲寶和挖掘隊員們找到了一堵金剛墻,墻上竟然有活磚,稍微用點力,就給拔了出來。“拔磚的時候裏面陵寢裏有陰風往外跑,還有特別濃的糟木頭味兒。”當時都道聽途説墓穴裏會有暗箭、毒氣什麼的,包括孫憲寶在內的7個人在金剛墻門口犯起怵。不知誰出了個主意,讓孫憲寶去村裏買了只雞,從金剛墻的洞裏扔了進去。“足足等了一個禮拜,聽到雞還在裏面打鳴兒,我們才敢進去。”
誰先進去的?
孫憲寶回憶,第一個進入金剛墻的人是挖掘隊隊長趙其昌,他用粗繩子拴住腰,手拿一個鐵鎬,鑽進了陵寢裏,每走一步,就要用鐵鎬在前後左右各敲擊一下,以確認安全。“走進金剛墻還不算正式進入陵寢,裏面還有七道大石門。”第一道門特別厚,裏面還有大石頭擋著,當時年輕的孫憲寶身形小,用自己的身體抵住石頭,慢慢打開,這讓他成為了進入定陵陵寢地宮的第一人。
北京晨報記者 陳琳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