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農民記賬36年 開銷最大的是人情和學費

2016年08月22日 09:25:32  來源:荊楚網
字號: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鵬通訊員甘明強陳振清

  36個年頭,36本賬。今年64歲的崇陽縣銅鐘鄉農民沈懷德,一筆一筆記錄著他的人生、家庭變化,社會、時代變遷。

  從1981年農曆七月十八(8月17日)懷揣10.6元現金、負債35.45元,到今天擁有7個子女近10個孫輩,平房兩棟,年收入近8萬元。沈懷德的賬本分為現金、農業收支、人情往來、學雜費、稅費、副業、養殖等項目,密密麻麻的數字背後,就是一個當代農村發展進步的縮影,折射出大時代中一個普通農民的命運起伏。

  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日子在一天一天地過好。

  36年

  物價在漲物資也更豐富

  改革開放初期的物價是什麼水準?沈懷德從櫃子裏找出一堆發黃的賬本,上面記得清清楚楚。

  記者看到,沈懷德的賬本記錄時間是按農曆計算,即每年從正月初一開始,到臘月三十晚止。第一本賬是他29歲那年開始記錄,那是1981年農曆七月十八(8月17日)。

  當時他共有現金10.6元,欠債35.45元。

  不到一個月就是中秋,因此第一筆開銷是過中秋節,當年八月十三,他買了餅和醬油,總共花了1.45元錢。第二天,他又買了寶塔糖和白糖,這次花了0.9元。他回憶説,自己1978年結婚,1979年生了大兒子,1980年生了二兒子,1981年生了大女兒。家裏有小孩兒,過節得買點糖。

  “那時很困難,日子得一分一分算著過!”沈懷德戴上老花鏡翻著賬本説,當年豬肉是上好的食物,一斤豬肉才1.2元,紅棗0.69元一斤。

  有時買不起肉,就找人借點,賬本裏還有借肉還肉的記錄。“以前買肉都是一斤兩斤地割,不像現在一買就是上十斤。”沈懷德説。

  現在,一斤豬肉價格約20元,36年對比,物價上漲了約20倍。但老沈説,物資的豐富和收入的增加,上漲又何止20倍。

  36年

  開銷最大的是人情和學費

  從1981年到2016年,36年的賬本記錄顯示,在1990年以前,沈懷德一家的開銷很少有超過三位數的,除了給孩子交學費。

  賬本顯示,1981年他收入495.48元,其中農業稅6元、人情開支108.72元,最終支出495.48元,剛剛收支平衡。1982年全年收入822.65元,支出788.90元,其中農業稅20.5元,人情56.87元……1994年家庭收入過萬元,人情支出431.65元。

  到2015年,沈家全年收入達7.6468萬元,人情支出1.7728萬元。

  記者從賬本裏看到,上世紀80年代初送禮一般送糖、罐頭之類,花費不過一兩元,現金最高也就5元。到80年代末期,送禮一般在20元以內。到了90年代中後期,消費變高,人情到了50元。本世紀初則達到100元,而現在,記者看到最高一筆達4000元。

  “人情賬重!”沈懷德夫妻倆都深有感觸。“沒有辦法,農村親戚多,大家都這樣。”

  除了人情賬外,最大的開銷就是學費,沈懷德夫婦共7個孩子,老大1979年出生,最小的1991年出生。學費最高在1997年,有5553.25元。沈懷德介紹,當年,孩子們全在讀書,往後學費逐年下降。

  此外,農業稅從1981年的6元,漲到2000年2037元,到2004年徹底結束。現在國家政策好了,種田不收稅還有補助。

  36年

  一分一角都是親情流露

  “小增(老二)看病,0.75元”“增明感冒高燒藥,0.2元”“增棋吃冰糖,0.1元”“剁肉給六兒吃……”

  賬本中這些支出,一點一滴,都是沈懷德和妻子為孩子們毫無保留地付出。從治病到零花錢,從學雜費到筆墨錢,從一雙涼鞋到一件衣服,36年,從不間斷。

  採訪中,恰逢沈懷德的大女兒孟霞回娘家,她説,父母雖是農民,但是非常認真仔細,對孩子們的關愛是無微不至。

  從小她就知道父親有記賬的習慣,兄弟姐妹7個從不亂花錢,但只要是孩子們開了口的,父親總會想辦法滿足。

  “給增頤伙食費50元,學費300元;毛兒學費276元,五兒學費195元,墨水0.8元……”重讀父親的賬本,孟霞感動哭了。她説,現在自己當了母親,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愛就是體現在這一分一角中。

  36年

  一個農民眼中的鄉村變化

  沈懷德家在崇陽縣銅鐘鄉清水村,從崇陽縣城到村裏,要翻一座小山,從村裏到他家的路還沒有硬化。

  他家便在山腳下的小樹林旁,是一座由兩棟平房構成的大院子。

  “以前種田是謀生。”沈懷德説,1981年,他分得田地11畝多,但每年總是過得緊巴巴。記者看他的賬本,農業收入和投入總是不對等,每年僅能糊住口,賺得較少。

  沈懷德説,他從那時候開始,就想著做副業掙錢補貼家用。最開始養魚,幫別人犁田掙工錢。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他開始養鴿子,直到現在他還養了200多只。在90年代末期,他搞過特色養殖,養美國牛蛙,後來還養魚、養豬。那時,副業的收入一直比務農高。

  1992年,沈懷德蓋起生平第一棟平房,那時候日子非常苦,為了省錢,很多材料都是夫妻倆肩挑背駝,還要一邊照顧孩子。

  到了90年代中後期,農村的勞力都出去打工了,家裏的地沒人種。老沈就購買農機幫村民種田,這樣賺了一些錢。

  他説,60年花甲,他親身體會到農村變化很大。他今年64歲了,體力已跟不上,但家裏還是種了8畝水田。現在種田和以前不一樣,一是現在種田不交稅,國家還補貼,二是以前種田謀生,現在則是為了給孩子們吃綠色食品。

  記賬初衷是為了夫妻和睦

  説起為什麼要記賬,沈懷德呵呵一笑説:“讓妻子放心。”在一邊的妻子黃金華聽了哈哈大笑接話道:“我家老沈我最放心。”

  沈懷德介紹,他讀初中時,喜歡躲在家裏讀《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後來村裏面都知道他讀書多,1969年便讓他當小隊會計。據村民們介紹,老沈非常認真,記的賬清清楚楚,從沒有錯誤。

  1978年,沈懷德和黃金華結婚。身為會計的沈懷德,看到許多家庭因為錢的事情吵架,他便想到了記賬,他説:“每一分錢都記得清清楚楚,這樣給妻子一個交待,讓妻子放心,夫妻不會吵架。”

  他不僅記賬,他還有用日曆當日記本,上面記錄著每天自己所做的事。記者看到,從1967年到現在的日曆,他都寫得滿滿噹噹。

  今年崇陽縣進行農村土地確權,到他家時,他發現土地的畝數弄錯,他便找出賬本來翻出當年的記錄,進行了糾正。

  村幹部們看到他拿出的賬本,一個個心服口服。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