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難”的背後,存在著複雜的利益格局。僅憑放開市場和價格管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特別是服務水準。
打車難,是國內不少城市的頑疾,社會各界為此頗費腦筋。最近,關於取消特許經營、從而取消計程車承租金即計程車司機們常説的“份子錢”的呼聲較高,希望以此撬動“打車難”僵局。
但這是否真能破解“打車難”呢?並沒有這麼簡單。
打車難,實質是供需關係失衡、服務水準不高在計程車市場的表現。按理説,放鬆數量和價格管制,通過市場對計程車資源進行重新配置,應該能對症。但是,計程車行業並非完全意義上的競爭性行業,也是公共交通的補充體系,具有公務服務的屬性。完全通過市場化配置是否能夠保證公共服務性不受損傷,需要打個問號。
實際上,“打車難”的背後,存在著複雜的利益格局。特許經營的高門檻、公司化管理模式、成品油價格的波動,構成了計程車市場的主要成本,影響著司機和乘客的行為選擇。如果“份子錢”在計程車司機的收入中佔比過高,那麼司機作為服務終端就會算:什麼時段跑車性價比最高、什麼路徑最划算,由此導致需求與供給錯位,甚至出現“高峰期是‘的哥’休息時”的怪現象;如果公司偏重於收錢和罰款,就會造成公司利益與計程車司機利益脫節,進而轉化為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如果油價補貼機制不能及時兌現,司機和乘客就會認為自己是最後的埋單人,加劇這個市場的互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