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8月28日電(記者 車宏亮)江蘇省部分專家學者和部門負責人在近日舉行的治理太湖污染的會議上指出,在治太過程中,除了堵住排污口、關掉污染企業、打撈藍藻外,還應注重清理太湖和入湖河流淤泥,對太湖流域進行生態修復。
由於太湖水體流動性差,淤泥既沉積了大量入湖污染物,在冬天還是藍藻的藏身之地,成為內源污染的源頭。
專家認為,生態清淤直接減少了湖體內源污染,不僅是湖泊應急清淤的有效手段,也是湖泊長效治理的積極措施。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楊桂山指出,加強對河汊,尤其是靠近風景區和飲用水源區等區域的生態清淤,不僅可為河道水生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還可大大減少太湖北部和環湖河道底泥的內源污染,提高水體的水質級別。
根據測算,太湖底泥總量超過19億立方米、平均深度1.24米,生態清淤工程浩大。專家表示,實施太湖大面積清淤,涉及清淤規模、技術控制、污泥堆放、淤泥固化、投資成本與效益分析等,需要不斷創新研究,在實踐中探索完善。
通過生態修復,形成太湖自凈和長效機制,是專家們的又一見解。目前,利用水生植物、濕地凈化水質,已經在太湖流域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