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點燃涼山兒童心(大學生公益團隊支教環保愛心行)
左上:張恆嶽教孩子們學習詩歌。左下:馬琳(右)和羅許煜教山裏娃用電腦畫畫。右圖:孩子們展示手工作品。
每年謀劃新舉措
今年增發節能燈
7月11日,江南大學法學院大二學生張恆嶽、楊伊茗和吳慧玲帶著7個新成員,到達四川涼山州德昌縣最偏遠的鄉村——熱河鄉小司達村二隊,在板廠灣小學開闢新的支教點。這也是彝誼生輝支教團隊在大涼山開闢的第七個支教點。
看到荒蕪的校園,隊員們不顧疲憊,拔草掃地、整理教室。聽説村子裏來了大學生,村民們帶著孩子都涌進了學校。“一共來了37個孩子。我們按學齡段把小學生分成小班和大班,初中生單設一個班。”
13日,篤學夏令營開班。哪怕下再大的雨,哪怕走再遠的路,也阻擋不了山裏孩子上課的決心。大學生們在微博中記錄:“今天下雨,可以備好紙巾擦乾你的頭髮,卻沒法替換你那行走在泥濘裏的鞋……親愛的孩子,我該如何愛你……”
楊伊茗是第二次上課,“有一門是初中孩子的作文課。農村孩子,寫作文是特別困難的事。我決心給他們一些好的習慣,每日分享一個精品句子,讓他們背下來,並促進他們養成積累的習慣。另外,上課的時候我不停地講述故事,力圖給他們一些人生的啟迪。”
為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足夠關注,他們還啟動“愛心寶貝計劃”,每人負責兩到三個孩子,支教期間主動關心幫助,離開後建立長久聯繫。
彝誼生輝支教團隊每年都會有創新之舉。以前,給村裏小學建愛心書屋,給村民捐軍訓服。去年,他們組織了隨手拍全家福活動;今年,他們又增加發放節能燈活動。
“我們了解到這裡的村民家中幾乎都沒有節能燈。我們選擇家境較差的和家中有小孩上學的人家發放節能燈。”張恆嶽介紹道。
今年的資金比較充足,也能支撐隊員們做更多的事情。“經費足了自己少出點錢,經費不足自己多出點錢,無論如何,信念還是要堅持,服務還是要做好。”
昔日孩子放牛羊
現時受促去看書
7月24日,結束近半個月的支教後,彝誼生輝團隊回訪小司達學校。
學校位於小司達村四六隊,從板廠灣出發,徒步要翻過兩三個山頭。時值收煙葉季節,村民熊德發家種了25畝煙葉,10歲的女兒熊春麗也在地裏幫忙。聽説支教哥哥姐姐來了,撂下手裏的煙葉,撒腿就往學校跑。
“連續支教3年,孩子們已很熟絡了……”張恆嶽、楊伊茗和吳慧玲去年跟學長們來過,對這裡的一切都很熟悉。“對孩子們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更大。”見到在學校等候多時的孩子們,楊伊茗一眼便覺察出了變化,他們不像從前那樣蓬頭垢面,儘管穿著打扮沒什麼變化,但身上、臉上乾淨。他點評道:“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可以穿得樸素,但一定要乾淨,這是在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曾在小司達學校教書的李老師對大學生們豎起大拇指,“你們到這兒來對我們娃娃影響好大噻,對家長也是。原來家長也不捨得花錢給娃兒讀書,你們都是榜樣。好多家長把他們原來在鄉里讀書的娃都送到了縣城去讀書啊!”
目前,村裏有3戶人家把孩子送進縣城讀書。熊春麗就在德昌二小上學。為此,父親熊德發每年要多支付5000元房租。“父母對我學習更支援了。以前放假都讓我放牛、放羊,現在經常催促我看書學習。”
感情激勵傳承
公益過程雙贏
7月30日,彝誼生輝志願服務團隊就要離開德昌了,隊員們依依不捨,抓緊寫心得講體會,拼命記下這幾天發生的一切。在小旅館裏,説起此行的收穫,他們感悟不少:
“純真樸實的民風,讓我們的心靜了,如同回到了生命的本位狀態,一切都顯得如此的自然。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讓一切的不快,都煙消雲散。”“公益之路,是個雙贏過程。當地因為我們的到來,注入新鮮的血液,呈現新的景象。我們自身也逐漸歷練成長,日漸沉穩。”
張恆嶽作總結道:青年做公益,最大的受益人就是青年自身。隊員們報以熱烈掌聲。
彝誼生輝志願服務團隊利用寒暑假時間,先後6次深入涼山州德昌縣義務支教。“我想是一份承諾或是一份感情激勵著我們去傳承,彝誼生輝在外人看來也許就是個團隊,但是在我們心中她已經是一份信念、是一種精神,更是一份感情和回憶。”明年,老隊員吳慧玲要參加司法考試,來不了了,言語中透露著不捨。
楊伊茗補充道:“我們注重實踐育人,我們每年的招新也是十分嚴格的,隊員中有很多有能力、有激情、有理想的人,這就保證了每一屆都會有人站出來主動承接。”( 2013年08月1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