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鳳縣一名學生去年高考以668分成為恩施州理科狀元,被清華錄取。該生母校中學為其塑像立碑紀念,引起網友、教育專家紛紛批評。狀元本人也“壓力很大,感覺不好”。近日,縣教育部門已責成該校整改。
幾十年出了個全州狀元,發榜時學校就為該生披紅挂彩,巡街慶祝,進而為其塑像。動靜為何如此之大?校方説是為“激勵在校學生”。但更深的原因,正如狀元所透露的“學校也有難處,比如招生中面臨的生源競爭壓力等”。
這就回到了老話題——升學率。多少年來,哪一所高中不為升學率頭疼,沒有上名校的壓力?其他高中儘管沒有為狀元塑像,但高考錄取榜卻年復一年地在學校最醒目的地方張貼。若僥倖出了個狀元,不論縣級市級省級,定會大張旗鼓地宣傳造勢。這既是學校的光榮,也是爭奪生源的有效武器,而生源則意味著經濟收入。所以每年高考發榜,沒有學校不宣傳本校的狀元、升學率、過一本線的,金榜題名者的姓名、相片,無不被學校用於“激勵學生”。
不僅教育界,升學率還是整個社會持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家長在督促、教師有任務、學校有指標,甚至還有官方的壓力。分數成了整個社會情結,升學率成了教育的總指揮棒。“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教育本質,被棄如敝屣,或僅僅在口頭承認。急功近利的升學率,成了這些年國人剪不斷的糾結,更是教育的誤區。
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最大問題,是忽視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養,而這恰恰是比成績分數重要得多的素質。聯繫到剛剛發生在復旦大學的投毒案,以及更早發生的清華大學投毒案,投毒者也曾是家鄉的狀元、學校的驕傲、學弟學妹的榜樣,那麼今天是否應為當年沒教他學會做人而愧疚呢?這些年來,有關大學生的不良表現常被人詬病或見諸報道:懶惰、浪費、揮霍、虛榮、自私狹隘、缺乏與人溝通,乃至心理扭曲、偷竊、兇殺等等。這些正好説明,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人格培養的嚴重缺失,本應推行的全面教育,被升學率所排擠,被分數所取代。
來鳳塑像將被整改,但各種榮譽獎狀和高考名單,將繼續“激勵在校學生”。狀元塑像即令不存,可狀元崇拜卻無處不在。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要整改的,何止一個學生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