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評論
從“投毒”疑案的社會反響中,可以看到大學生們在寢室人際關係中的焦慮感。
4月15日,復旦大學官方微博通報,該校在讀的四川籍醫科研究生黃洋身體不適入院。警方介入調查後,在其寢室飲水機檢出有毒化合物,並鎖定其室友林某有投毒嫌疑。目前,嫌疑人已遭刑拘,而黃洋經搶救無效,于昨日去世。截至昨日夜間,警方尚未給出明確調查結論,目前還不能確定是林某有意投毒害人。
關於此事件各種疑點的爭論,在網上已如火如荼。最讓我感到驚異的,是一些網友對此事件和自身處境的感嘆,讓人寒毛倒豎,有很多回帖稱:“我也曾想幹掉過我的室友”;“幸好我杯子隨身帶,否則早沒命了”。這些半真半假的跟帖背後,隱藏著的是大學生們在寢室人際關係中的緊張和焦慮感。
一項調查顯示,在12所高校的數萬名大學生中,僅四成大學生對寢室關係滿意,三成大學生對寢室矛盾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另有三成則認為,在學校裏最不開心的,就是寢室裏與室友們相處時産生的矛盾。
教育專家認為,造成大學生寢室關係緊張的原因大致有:年輕人個性比較自我,不習慣別人的生活方式,不善於處理新的人際關係。這些作為人生的新課目,有的人在各種磕碰中逐漸磨合、學習並適應下來。
有的人,雖然不適應,但最終隱忍下來。但還有的人,沒有這麼幸運,他們不適應更不隱忍,最終以慘烈和尖銳的方式錶現出來了。曾經的馬加爵和朱令事件,就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兩起。
儘管,本案尚無最後結論,但林某與黃洋的關係或許真的令人悲觀。若是林某投毒,拷問的是做人的底線和道德決堤。若是意外,林某在這段時間裏做了什麼?有沒有為挽救黃洋的生命盡哪怕一點點室友之誼?至少目前在報道中,我們一點也沒有看到。 □曾穎(作家)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