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孩子叛逆三度離家出走 家長近乎絕望欲放棄

2013年04月15日 13:19 來源:浙江線上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兩個13歲孩子洪洪和丁丁離家出走的報道引起社會關注。如今兩個孩子都已安全回家,但孩子“離家出走”的話題依舊牽動著很多家長的心。曾打來熱線尋求幫助的鍾女士的孩子已經連續離家出走了三次。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接二連三地出走?昨天在記者的安排下,鍾女士走進了心理諮詢室。

  孩子為何連續三次離家出走

  4月10日,一位初中二年級學生的媽媽鍾女士向記者打電話訴苦,“我兒子已經第三次離家出走了,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過兩次,今年又是一次。原本小學時孩子的成績在班裏排中上,可現在已經下降到最後幾名了,還常常曠課。有時偷家裏的錢,然後就離家出走。現在我根本不敢罵他,也不敢打他,怕他一不順心又離家出走了。”鍾女士表示,想通過媒體,請專家為她支支招。電話中這位母親言語哽咽。

  經過記者牽線,心理諮詢師陳芳老師願意為鍾女士免費提供諮詢服務。但當記者告訴鍾女士時,鍾女士的心態十分消極,“我丈夫聽不進話,這幾天又和兒子吵架了。我對這個家庭都快絕望了,心理諮詢還有什麼意義。”最後在記者的勸解下,鍾女士昨天和陳芳老師進行了溝通,但其丈夫和兒子都不願接受心理諮詢。

  孩子反叛,家長無奈想放棄

  鍾女士和丈夫都是陜西人,在孩子1歲時,她隨丈夫來紹興工作,將孩子放在了老家。6年過去了,夫妻倆有了一些積蓄,收入也很不錯,便決定在紹興定居。孩子7歲那年被帶到了紹興上小學。共同生活的最初幾年,孩子還比較聽話,但從初一開始孩子的心理就開始出現變化,對父母有很強的抵觸情緒,特別是對爸爸,事事與他對著幹,講出的話經常刺傷他。而爸爸平常脾氣不太好,工作又特別忙,見孩子這麼不聽話,就常常打他。有一次,鍾女士竟然發現孩子在日記裏寫道,希望能早日離開爸爸,並且永遠不再見他。“其實他爸爸還是很愛他的,就是表達方式有些偏激,我也跟他溝通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是以吵架結束。”鍾女士顯得很無奈也很痛苦。

  “兒子也一樣,和他爸爸一樣倔。”提起兒子,鍾女士也很生氣,兒子離家出走已經三次了。而且每一次出走,兒子總會惹一些事,不是打架就是偷錢。回家後,父母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一講就是大半天,但都沒有用。

  談起兒子的種種行為,鍾女士顯得有些絕望,“老實説,我對他已經沒有辦法了。他爸爸説,隨他去了,這孩子不讓他吃些苦頭是不會回頭的,索性讓派出所關他一段時間可能還會有效果。”

  不拋棄不放棄,孩子才有希望

  對於鍾女士的兒子接二連三離家出走的情況,陳芳老師認為,由於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出門打工,與孩子沒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即使之後將其接回紹興上學,父母由於工作太忙,也很少與孩子溝通。於是當孩子慢慢懂事,尤其是到了青春叛逆期時,就容易對父母産生抵觸情緒,不信任爸爸媽媽。

  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準,尤其是孩子父親,脾氣暴躁,常常打罵孩子,會使孩子時刻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這種情緒積蓄過度,就可能産生出走的動機。而當孩子第一次離家出走後,父母如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和理解,而只是一味地批評,就會導致孩子更想離家出走。因為有些批評和説教,父母覺得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卻感覺被傷害了。在觀念上是為孩子好,在心理層面卻挫傷了孩子,這就是親子教育的陷阱。

  而且現在孩子父母甚至對孩子産生了“放棄”的心態,有了“孩子倒不如被抓去更有希望”的偏激想法,其實是家庭關係緊張狀態下的一種極端態度。

  陳芳老師建議鍾女士及其丈夫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長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坦然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尊重關心孩子,加強溝通,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親密關係中的孩子會傾向於認同家長的管理。

  同時,作為父母,在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好孩子的情況下,也不要輕易地放棄。畢竟,只有父母不放棄,孩子的未來才會真正有希望。

  另外,陳芳老師建議鍾女士兒子和丈夫都需要進行心理諮詢,更好地解決孩子離家出走問題,化解家庭矛盾。魏秀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