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入讀名校,不少家長逼子女在年幼時已練成“十項全能”,備受爭議。但美國有一名少女被常青藤聯盟大學拒收,竟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慨嘆“我媽不是虎媽”,因而沒到非洲參加夏令營、沒上興趣班,導致輸在起跑線上。文章引起歐美熱議和反思,有網民批評她是酸葡萄心理,也有人讚她勇敢揭示名校招生的虛偽。
被老師“騙”了兩年
撰文感慨的高中生韋斯成績出眾,平均成績高達4.5分(一般4分就算高分),美國大學入學試SAT分數達2120分(可以申請前30名大學),曾在參議院當實習生。但要入讀名校,好成績明顯不夠,她沒有其他“技能”,不夠多元,結果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都把她拒之門外。落榜後,韋斯起初天天向家人哭訴,經勸説下化悲憤為力量,撰寫《給不錄取我的大學的信》,自嘲式諷刺名校招生標準,宣泄不滿。文章一開始就説老師都是騙人的,稱老師説“做回自己就可以”,事實證明那是騙人的,根本不符合大學的錄取條件。
後悔沒有“作秀經歷”
韋斯稱,若兩年前就認清真相,有針對性地準備一下就不一樣。她説“應該”開辦一個虛假的慈善團體,為無家可歸者照顧寵物也好,為黑猩猩籌款也好,以便為自己加分。她還抱怨自己是家中最小的女兒,沒學琴,入不了校隊,又沒有去非洲參加夏令營,要不然應該可以擁著可憐的孩子拍照,再寫文章説經歷如何改變一生,機會就大增了。
有專家解釋,名校錄取條件是希望指引學生“求學不是求分數”,鼓勵他們多做志願者和參與課外活動,及早認識自己和社會;美國常青藤大學聞名中外,每年吸引全球大量學生報讀,競爭十分激烈。要入讀哈佛、耶魯等名牌大學,擁有出眾的學業成績當然至關重要,但如果申請的學生課外活動有出眾表現,成為常青藤大學學生的機會亦較高。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