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7日晚9點左右,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經濟開發區毓秀路的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九龍校區,發生一起學生從教學樓5樓跳樓自殺事件。
據家屬介紹,死者今年16歲,是一名初三的男學生。“學校至今沒有給家屬一個説法,教育局也未介入此事。小孩兒平時性格開朗活潑,自殺前沒有發現任何徵兆。”
遺書稱因“害怕”不得不自殺
據家屬反映,事發後,死者的班主任發現了4封死者生前留下的遺書以及一份錄音遺言,這些遺書有寫給同學的,有寫給老師的,有寫給父母的,其中,最後一份遺書是死者自殺前一小時寫給父母的。記者從死者親屬提供的遺書中看到,所有遺書的內容都充滿了死者對同學、父母的愛和祝福以及留戀,並在遺書中多次表達“確實不想死”的意願,但又因“害怕”和“恨”不得不選擇“這條路”而遺憾。
1月22日下午,記者來到事發學校進行採訪。一位保安問明來由後,用座機給校長辦公室座機打電話説有記者前來採訪。然而,電話挂斷後,保安告訴記者,“校長不在”。記者質問,你剛才不是給校長辦公室打電話的麼?校長不是接了麼?保安卻聲稱,“剛才是給我們一位主任打的,所有校長都不在,不能讓你們進校採訪”。
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中學生的極端心理問題,大多由較為突發的事件引發,如一句批評,一個誤解或責罵,如果心理應對挫折能力和承受力較差,又無法找到辦法,極容易走上極端。”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認為,這起事件雖然是個案,但應當進一步加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上、課程設計上、危機干預體系上的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
據桑志芹介紹,僅其所在的南京大學,每年對情緒、學習、戀愛、人際關係等原因到她所在的中心接受心理疏導教育的不下1500人,其中至少有十幾例大學生出現了抑鬱症狀等較為嚴重情形。
南京曉莊學院教授、南京市中小學生心理援助中心名譽主任陶勑恒分析説,中學生特別是未成年人自殺近年來呈較為明顯的上升,與社會大環境和學生所處的小環境都密切相關。大環境涉及到教育體制、選拔模式以及青少年對生命意義的看法。小環境則是他自己具不具備應對衝突的能力,以及對衝突到來時的態度。
陶勑恒認為,當前一些教育集團的董事長等,實際是一些行銷人員的背景,把教育當成商品賣,搞連鎖經營,搖身一變成為教育專家,實際上是給目前教育體制問題“雪上加霜”。特別是政府要求學校“減負”,卻同時培育出了社會培訓機構的“大市場”,各種五花八門的課外輔導,讓家長不是選擇上不上的問題,而是上哪個班的問題,加上管理不嚴,教師“走穴”成為難以杜絕的社會問題,這就在當前形成了一個“死結”,中小學教育走入了一個“僵持期”。
“雖然還不能直接將自殺個案原因歸罪到體制問題,但學生心理健康卻是學校和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陶勑恒建議,針對“小環境”問題,可以加大對生命教育普及力度,同時不僅要“減事負”,還要“減心負”,建立起學生表達負面情緒的正規平臺,如在學校壁報上可以設置“心吧”,允許學生張貼表達“我很累”、“我有點煩”等焦躁情緒,為危機干預的及早介入提供支援。同時學校可以強化危機救助機制,在事件發生的72小時黃金時間內,掌握處置和救濟的主動權。
“僅僅遇到挫折了,有自殺的想法,還需要自殺的條件,中學生處於特殊的偶像崇拜期,極容易在極端事件發生時,採取模倣他人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學校、城市高樓等場所的防範。”陶勑恒分析説。丁國鋒 馬超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