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漸晚,吃過晚飯的村民開始向文化廣場匯集,歌聲響起,音樂響起,廣場舞扭起來,運動場上也熱鬧起來。
“電子琴、揚琴都是政府提供的,有了樂器、活動場所,我們就要利用起來。”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蠻會鎮民富村,村民趙紅霞告訴記者,園林式休閒文化廣場總面積有1.6萬平方米,還有近2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動室。
如今,“走平坦路、喝自來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的目標早已在民富村實現。富裕起來的村民和城裏人一樣,有了自己的休閒活動場所。“打麻將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喝燒酒的少了,體育鍛鍊的多了。你看,80多歲的人還在這兒扭秧歌呢!草原上的人們可變了模樣!”村民李文華説,有了文化廣場,大家見面説話多了,關係也更和睦了。
近年來,內蒙古農村牧區群眾收入顯著增長,農村牧區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1萬元。隨著生活水準提高,農牧民精神生活層次也逐步提高。
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是內蒙古農牧區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旗縣之一。前些年,牧民腰包鼓了,盲目攀比、奢侈浪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酗酒賭博等陋習也隨之滋生。以2003年為例,當地牧民買汽車、摩托,僅油料費和修理費每人平均支出就高達1326元,佔每人平均純收入的23.4%;用於饋贈、婚喪嫁娶、壽誕慶典的每人平均支出488元,佔年純收入的8%;而投入教育、文化的年均支出僅278元,佔5%。
“算賬理財,節約致富”,錫林郭勒盟近年來有針對性地開展這項活動,抽調工作能力強、熟悉基層、精通蒙語的百名幹部下鄉,幫助牧民算賬理財,每月對開支明細進行清算,每半年進行一次小結,年終召開總結會。
哈日高畢嘎查牧民塔娜拿出一本家庭收支明細手冊,這本25頁共45項收支內容的小冊子,詳細記錄了一家人的每項收支。“剛學記賬第一年,到年底真把自己嚇一跳,很多不該花的錢加在一塊就不得了。”塔娜説,多年下來,記的賬目越來越細,省錢的辦法也越來越多。“去年就比上年省了近1萬元。”
走進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哈夏圖嘎查牧民斯琴畢力格家,一台健身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都買了五六年了,吃肉多更得鍛鍊了!”68歲的斯琴畢力格説,“我還和老伴雇了十來個人開牧家樂呢。怎麼合理放牧、經營管理,都是近幾年學會的。”
結合群眾需求開展農村牧區群眾文化活動,內蒙古鄉風更加文明純美。目前,國家、自治區、盟市、旗縣四級文明村鎮總數達5194個,已佔全區村鎮總數43.64%。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06日 01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