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夢實踐者]新疆疏勒老人潘玉蓮和她的"愛心課堂"

2017年07月10日 15:30:52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人物小傳

  潘玉蓮,女,漢族,1942年9月份出生,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人,疏勒縣新市區社區居民。

  潘玉蓮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維吾爾族,她精通漢語、維吾爾語,還會英語、俄語和藏語,目前正自學日語。早年,她當過泥瓦工、做過俄語翻譯、從事過餐飲生意。25年前,她在家鄉開辦“愛心小課堂”,義務輔導各族孩子,教他們語文、算術、英語,弘揚民族團結。至今已有2000多名兒童曾在“愛心小課堂”學習過,絕大多數是維吾爾族。

  小巷深深,書聲瑯瑯。在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新市區社區,有一間特殊的教室。每到午後,總有一個脊背微駝的身影,拎著把茶壺走進教室,等候放學的孩子們。“只有看到他們,心裏才踏實。”她説,“孩子們的笑臉,就是我的幸福”。

  老人名叫潘玉蓮,她的“愛心小課堂”已開辦了25年。年近75歲的她,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將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奉獻給了孩子們。充滿愛意的課堂,給2000多名維吾爾族孩子留下了美好、難忘的回憶。

  “老師,您辛苦了,我們愛您”“老師請吃糖,這是我們的心”“教我們知識呢,親愛的老師”……孩子們這些真摯、樸實的留言,潘玉蓮看一次眼眶濕潤一次。

  “冷面孔背後,是濃濃的愛”

  夏日南疆,草木芬芳。灑滿陽光的小巷,瀰漫著溫馨氣氛。教室的斜對面是潘玉蓮從小生活的家。在這片土地上,各族鄰居濃郁的親情一直伴隨著她。

  25年前,潘玉蓮看到鄰居的孩子放學後沒人照管,便萌生一個想法:輔導孩子們做功課,督促他們完成作業。“不能讓娃娃走出校門就放了羊。”於是,她招呼兩個在室外瘋跑的孩子到她家寫作業。當時的情形,潘玉蓮記憶深刻:“孩子們作業寫完還不想回家,纏著自己講故事,一直待到晚上9點多。”

  鄰居們口口相傳,放學後到潘玉蓮家的孩子越來越多,最多時有30多個,有上幼兒園的,有讀小學的,把狹小的房間擠得滿滿噹噹。“我們這左鄰右舍就像一家人,最初就是想幫著鄰居照顧孩子,沒想到堅持了這麼多年。”潘玉蓮説。

  受師資力量不足、語言環境等因素影響,當地維吾爾族孩子的普通話水準不高,家長們很著急,潘玉蓮就重點教授普通話。“如果娃娃們説不好普通話,我這個小課堂就白忙活了。”潘玉蓮向鄰居們甩出這句話。

  讀課本、背唐詩、寫作文……在潘玉蓮輔導下,孩子們進步很快。在湖南師範大學讀書的艾克拜爾玉買爾曾在“愛心小課堂”學習,“在潘奶奶那裏打下了紮實的語言基礎,還有對學習認真、負責的態度”。如今,他每次假期回到疏勒縣都會先去看望潘奶奶,為孩子們輔導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做奶奶的小助手。

  潘玉蓮專門騰出自家的一個房間作教室,置辦了黑板和課桌椅。冬天,她要趕在孩子們到來之前架爐子、掏煤灰、燒熱茶,讓孩子們進門就能喝上熱乎乎的加了冰糖的茶水。“娃娃們都喜歡喝這甜茶。”潘玉蓮指著茶壺告訴記者,“還別説,娃娃們就喜歡這一口,這壺茶成了吸引他們走進教室的法寶”。

  潘玉蓮在學業上要求嚴格,有的孩子沒有完成任務,她會板起面孔。“冷面孔的背後,是濃濃的愛。”家長們一致評價。説到自己在課堂上一臉嚴肅,潘玉蓮笑了起來,“一切都是為了娃娃們的成長,對娃娃們的家長負責,老師越嚴肅孩子們就越認真”。

  精通維吾爾語,學過英語、俄語,自學過藏語,現在還在自學日語,潘玉蓮頗有語言天分。對孩子們而言,她是“全能老師”,語文、算術和外語課一肩挑。隨著“愛心小課堂”名氣不斷提高,臨近的鎮泰小學老師也時常來取經。“潘阿姨善於引導孩子、講課有趣味,作業盯得緊。”年輕教師李寶君説,在“愛心小課堂”接受輔導的學生成績都不錯。

  四年級小學生熱孜宛古麗艾力江的媽媽在電視上知道了“愛心小課堂”,便執意把孩子送去學習。如今,小姑娘普通話説得非常流利,還成了爸爸媽媽的小翻譯、小老師。“遇到不懂的詞、看不懂的説明書,還經常請教女兒呢。”孩子家長告訴記者。

  “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心懷大愛,才能走遠”

  在“愛心小課堂”,潘玉蓮不僅教授知識,還教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要懂得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提起潘玉蓮,艾買提買買提豎起了大拇指。“一個秋日的深夜,潘玉蓮發現居民區水管爆裂,自來水漫過路沿流到路上,她急忙叫來幾個鄰居一起處理,關掉總閘後,仍不放心,在現場守了一夜。”艾買提買買提感慨地説:“有這樣的責任心,怎麼能教不好孩子?”

  潘玉蓮注重言傳身教。在教室裏,記者發現一隻盒子裏裝滿了碎粉筆頭。原來,潘玉蓮非常節儉,粉筆頭捨不得扔,實在不能用了,就把粉筆頭碾碎泡在水裏,用容器晾幹後再接著用。

  雖然當地政府部門時常走訪“愛心小課堂”,提供課桌椅、教學設備,學生家長、愛心人士也常捐助教學用品,但潘玉蓮一直注重培養孩子們節儉的品質。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看到,孩子們只要見到粉筆頭掉在地上,都會馬上拾起放到盒子裏。“節儉精神永遠不會過時。”潘玉蓮説。

  上課不遲到、考試不作弊,不能拿別人的東西,要勤勞、有禮貌……潘玉蓮為孩子們定下這些規矩,要他們從小養成好習慣。疏勒縣人民醫院護士謝幕西努爾買買提,工作5年來從未遲到過,對待病人既耐心又細緻,受到各族患者好評。“在潘奶奶那學習了3年,是她教我做人做事要認真。”這名年輕的護士認為,“‘愛心小課堂’令自己受益終生”。

  “知恩於心,感恩于行。”在“愛心小課堂”黑板上方,貼著這8個大字。“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心懷大愛,才能走遠。”看到孩子們一點點成長,不僅在學業上,還在思想上、待人接物方面都有進步,她的心裏有種説不出的暢快。

  一年前,潘玉蓮下樓梯時踩空導致骨折住院,家長和學生們紛紛來探望。孩子們趴在床邊給她捏胳膊揉腿,眼神裏透露著擔憂。“忽然覺得娃娃們長大懂事了。”回憶那一刻,潘玉蓮臉上寫滿了幸福。

  時光荏苒,花開花落,“愛心小課堂”的名聲不脛而走。烏魯木齊、喀什都曾有人請潘玉蓮去教課,但她捨不得家鄉的孩子們。“奶奶你去了哪?”“奶奶我想你!”“奶奶我考了100分……”偶爾有事離開幾天,孩子們便忍不住給她打電話。“奶奶也想你們”。電話那端的潘玉蓮辦完事,便一刻不停地急匆匆往回趕。

  “母親可以離開我,但離不開那些娃娃。”潘玉蓮的兒子潘三虎説,“要感謝這些娃娃呢,他們不來,母親心慌得不行;他們一來,母親啥病都好了”。

  “這族、那族,我是團結族”

  在“愛心小課堂”附近開便利店的熱依汗姑亞森,與潘玉蓮相識20多年了。“潘阿姨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就像親媽媽一樣。”她告訴記者,每次遇到困難,都會到潘玉蓮那裏傾訴。去年6月份,她的便利店被盜,進貨的週轉資金沒了著落。得知這一情況,潘玉蓮拿出2000元錢交給她:“低頭走路看得近,抬頭走路才看得遠,一定要往前看。”一剎那,感動的淚水從她心底湧來。

  潘玉蓮長年開辦免費“愛心小課堂”,可她的生活十分拮據。她和兒子、孫女一家三口,主要靠低保金生活。這位慈祥、平和的老人經歷頗多坎坷,丈夫早年去世,唯一的兒子患有半身不遂。年輕時,潘玉蓮幹過泥瓦工、當過俄語翻譯、從事過餐飲生意,曾遠赴西藏普蘭縣務工。

  在潘玉蓮眼裏,沒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我吸收了漢族、維吾爾族兩個民族的養分,有一種力量。”潘玉蓮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維吾爾族。“無論哪個民族,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幫一把。”她説,“這族、那族,我是團結族”。

  “愛心小課堂”成了潘玉蓮弘揚民族團結的載體,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內容不時成為課堂主題。今年48歲的吾拉音木卡德爾父母去世早,在他12歲時就認識了“潘媽媽”。“潘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一直澆灌著他的心靈。民族團結的種子從小就深深根植他心中。長大後,吾拉音木卡德爾總是樂於助人,兩年前翻修了潘玉蓮一家的房子。“潘媽媽為維吾爾族孩子成長付出了心血,令人感動。”他動情地説:“鄰里之間、各民族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大家才能共同過上好日子。”

  有鄰居看潘玉蓮開辦“愛心小課堂”不易,就悄悄地在她枕頭底下放了一筆錢,可被潘玉蓮發現後還了回去。“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他們是我的孩子,如果你有閒錢,就用來買一些學習用具吧。”

  “這些年,黨和政府千方百計為辦好‘愛心小課堂’創造條件,雖然年紀大了,但我更有幹勁了。”2013年底,潘玉蓮所在的新市區社區專門為她騰出一間辦公室作新教室,還重新裝修、添置了課桌椅,如今能容納40多個孩子學習。

  最近,潘玉蓮被評選為首屆“感動喀什”十大人物之一,引起廣泛反響。“潘玉蓮老人的精神,值得各族群眾學習。”疏勒縣委書記董建表示,縣委、縣政府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潘玉蓮的先進事跡。

  傍晚的陽光依然熾熱,潘玉蓮站在三尺講臺,孩子們清脆、整齊的童音在教室回蕩。“我最大的心願,就是看著這些孩子都成為優秀的人。”潘玉蓮説,只要身體允許,就會將“愛心小課堂”一直辦下去。

  夕陽正美,南疆山水染余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文匯)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