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李超,遼寧省鞍山市鞍鋼冷軋廠4號生産線設備作業區的作業長。參加工作28年,先後解決生産難題230多項,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專有技術4項、國際發明金獎1項,創造經濟效益1.3億元以上。
像他的名字一樣,李超一直在不斷地超越。攻克大大小小技術壁壘,超越一個接一個技術高峰,也時刻超越自己。身為一線工人,不僅頭頂“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當代發明家”的光環,還搖身一變,正式成為鞍鋼集團黨校的兼職教授。
“李教授”很謙虛 每一個工人都是師傅
1989年,李超以優異成績考入鞍鋼冷軋廠,成為一名維修鉗工。剛到工作崗位上,班長沒有給他派師傅,他就把班裏的前輩們都當作師傅;別人不主動教,他就主動去學,五花八門的技術他無一不通。
做鉗工掄了10多年大錘,熱衷鑽研技術的李超,最終成長為鞍鋼冷軋廠的一位技術“大拿”。這麼多發明革新,李超印象最深的不是國家大獎,而是1998年讓他初嘗甜頭的那一次。
1998年5月,他結婚了,婚假剛休了一半,就被車間主任叫回了廠,活套段又出事故了。這是一套進口的歐洲二手設備,已經運轉多年,“年老多病”。不能“一味地哪壞修哪,這不是設備管理的長久之計”。李超下決心改變這種跟在事故後面跑的狀態!他漸漸萌生了改造這個設備、“拔病根”的念頭。
白天,李超在現場觀察、測繪、查數據;晚上回家,伏在案頭,查資料,畫草圖。半個月後,李超完成了包括裝配圖、部件圖、零件圖共30多張設計製圖。冷軋廠專門召開專家論證會,完善方案,廠領導當場拍板,年修期間進行改造。改造非常成功,第二年,活套段全年設備事故只有半個小時,一條線完成了兩條線的産量。那一年的全廠創新大會上,廠裏第一次設了特等獎,並把它頒給了李超。
“創新能換來生産穩定順行,能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這給李超的職業生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李教授”很好學 每一道難關都是課題
“勤幹、勤問、勤走”是李超的學習工作法寶。
“現在的産業工人,早已告別‘傻大黑粗’。”李超説,“都在轉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知識工人才更有力量!”
汽車板是鋼板加工的“皇冠”,也是利潤較高的領域。將厚厚的板材加工成不到1毫米厚的高強度板材,技術難題很多,乳液殘留即是一例。當初,鞍鋼轉型新上汽車板時,沒少吃苦頭。乳液殘留解決不了,“共和國鋼鐵長子”鞍鋼的汽車板就無法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中站穩腳跟。
如果變事後集中吹掃為事先預防、分區吹掃,是不是更好些?逆向思維幫助李超找到了破解難題的鑰匙。沿著這個思路,李超帶領攻關小組研發了5項支撐技術。難題解決了!乳液清除率由平均93%提升到100%,殘次品率由8%降為0,每年耗電量節約36%,現場噪聲降低了25%,當年就創造效益337.30萬元。
“李教授”很低調 每一次進步都是理所當然
“産業工人要做高水準的技術型工人、知識型工人,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走創新之路!”李超如是説。
李超覺得,現在的産業工人,早已告別“傻大黑粗”,都在轉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知識工人才更有力量!雖然身為工人,他深知肩上的責任依然重大。
李超的願望很普通,“我是從一線崗位上成長起來的共産黨員。多年來,解決生産難題,維護設備運轉,提高設備精度,早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每每看到生産中的難題在我和工友的努力下得到解決,我們會感到非常幸福。”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