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上午9時多,北京市朝陽區工體西路路口。正值早高峰,人流、車流如織。人行道上的紅燈雖然亮著,但不少行人看到兩側的車輛少了些,便急匆匆地穿過斑馬線,帶動一支“隊伍”徑直闖紅燈。
“別走了,再闖紅燈明天就要罰錢了!”站在路口的文明引導員連忙叫住闖紅燈的人群。可依然有人置若罔聞,大步流星。
從6月15日起,北京市啟動路口秩序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違反交通法規行為,工體西路路口正是初期嚴打的46個路口之一。嚴打期間,對於行人闖紅燈、不走斑馬線等行為,將依規處10元罰款。
湊齊一撥人就過馬路——一直以來,不看交通信號燈、隨意穿行交叉路口的“中國式過馬路”飽受詬病,頻頻引發關於國民素質的大討論。近期,針對“中國式過馬路”,多地展開治理行動,人臉識別、公開曝光等新技術、新辦法都派上了用場。
治理過馬路陋習的新招讓人叫好,但也引起不少質疑。是否于法有據?是否侵犯隱私?如何避免運動式執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交通難題?
① 用上人臉識別 解決成本難題
近期,山東濟南啟用人臉識別系統,對闖紅燈等交通違法者進行抓拍。這項“黑科技”經媒體報道後,在網路上引發關注和討論。
據濟南警方介紹,人臉識別系統主要用於抓拍闖紅燈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者,在晚上也能清晰成像。行人被“抓了現行”,闖紅燈的短視頻和放大後的頭像將直接曝光在路口的顯示屏上,呈現在公眾面前。此外,這套設備還與居民身份資訊系統相連,通過人臉識別出的違法者姓名、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訊,也將顯示在電子屏上。
濟南啟用人臉識別系統後,一個月共抓拍6200多起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違法行為。有了“黑科技”的威懾,闖紅燈的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有一個路口每天闖紅燈的人次從逾百次降到了十幾次。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