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 題:綠我涓滴,為民造福——二論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
新華社評論員
“百姓誰不愛好官?”廖俊波同志的猝然離世,牽動了四面八方人們的心。哀悼者絡繹不絕,長街相送、揮淚成雨的場景,令人動容。“我至今不相信他真的走了!”在他不幸去世之後,幾十萬群眾自發在網上悼念,想念他的老百姓仍往他的手機號碼發去資訊……老百姓的眼淚和心語,寄託著對一位好幹部的深切思念,表達了對一名優秀共産黨員的由衷禮讚。
心無百姓莫為“官”。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老百姓在幹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幹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多年來,廖俊波同志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守權為民用的為政之道。不管在哪任職、何處工作,廖俊波不是把職務當作權力、地位的象徵,而是把職位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早在邵武拿口鎮當鎮長時,他就對女兒説:“爸爸是全鎮最小的人,是為全鎮人服務的。”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他堅持為老百姓多做事、做好事、做實事,以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的公僕情懷,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為人民造福,廖俊波做到了“盡心”。“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廖俊波同志擁有一顆熱乎乎的“百姓心”:他舍小家、顧大家,一心撲在工作上,常常放棄節假日休息,忙得顧不上妻兒老小;接待來訪群眾總是滿臉微笑、態度親和,臨走時還不忘遞上自己的名片;他幹工作,首先想的是“決不讓老百姓吃虧”,在群眾眼裏,他是“和農民坐一條板凳的人”。心貼心才能得人心,心連心才能聚合力。對各級幹部來説,時時處處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才能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匯聚起幹事創業的強大力量。
為人民造福,廖俊波做到了“盡力”。對待群眾利益訴求,他總是有求必應;為群眾排憂解難,他總是親力親為。為推動古村落旅遊開發,他親自上陣當起導遊,提出“賺錢的事你們幹,不賺錢的事黨委政府來幹”;在碰到徵遷難題時,他夜訪農家,和群眾代表促膝長談3個多小時,最終打消群眾在遷祖墳、拆遷補償方面的顧慮;面對陷入困境的農民企業家,他打車冒雨考察對方工廠,跑前跑後幫助解決生産困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廖俊波的先進事跡啟示各級幹部,為了老百姓的事就要全心全意、不遺餘力,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才能用自己的辛苦付出換來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為人民造福,廖俊波做到了“盡責”。俗話説“愛挑的擔子不嫌沉”,廖俊波工作過的地方,不少都起點較低、基礎較差,矛盾和困難集中。但他從不叫苦、抱怨,而是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把責任扛在肩上、任務抓在手中,團結帶領幹部群眾大膽闖、努力幹。啃徵地這個“硬骨頭”,他深入群眾聽意見,耐心細緻做工作,3個月徵地3600多畝且無人陳情;辦老城拆遷“麻煩事”,他“兩顧茅廬”真心請賢,讓威信高的同志出手相助;打扶貧脫貧攻堅戰,他深入實際搞調研,因地制宜找對策,讓出了名的“垃圾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村民每人平均收入翻了幾番。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廖俊波忠實履行了領導幹部的職責使命,生動詮釋了黨的好幹部的時代內涵,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為民擔當、善作善成的榜樣。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增強宗旨意識、恪守為民情懷,始終把人民置於心中的最高位置,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廣大黨員幹部必將無愧於黨和人民的重托,幹一番“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的事業。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