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一個月後,習近平主席出訪東盟,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此,“一帶一路”走入世界視野,開啟了一段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新旅途。近四年來,在各國人民的攜手努力下,“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已然照亮現實。即將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必將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學習路上”欄目近期將陸續刊發學者解讀文章,聚焦“一帶一路”長效合作的“中國方案”。
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二戰之後,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國紛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秉承自由貿易的原則,各國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參與世界經濟體系的分工,不同的國家在合作中實現了共贏,推動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實現了帕累托改進。全球過去五十年創造的財富,甚至比之前三百年的還要多。
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復蘇乏力,民粹主義思潮捲土重來。從普遍的貿易保護主義到貿易增長緩慢以及移民政策收緊,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經濟全球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現在,經濟發展遇到了困難,但是歷史不能因此而開倒車。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曾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入境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我們要下大氣力發展全球互聯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
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確實是一把“雙刃劍”,會給經濟帶來一些負面作用,但我們不能因為其負面作用就否定自由貿易政策,而重新走貿易保護主義和閉關鎖國的老路。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上的演講指出,“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倡議以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為理念,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關注和積極回應。自該倡議提出以來,已經有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援,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相關合作協議。目前,中國已經同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産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獲得了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的認可。可以説,“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已成為促進貿易發展、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新引擎。
2015年3月,習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筆者認為,“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平等的基礎上合作,在互利的基礎上共贏。不同於一些其他的排他性的經濟合作機制,任何在“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和地區,只要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和諧包容、堅持市場運作、堅持互利共贏、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都可以積極的加入進來。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首倡者,堅持平等合作的原則,激發中國及參與國家釋放合作潛力,不是在既有的水準上研究如何分蛋糕,而是共同做大蛋糕,通過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當今世界,各國利益交織在一起,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只會引發各國之間的一系列報復性措施,損害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利益。打貿易戰、搞零和博弈沒有贏家,只能是兩敗俱傷。“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共用精神契合各國發展需要,符合有關各方共同利益,順應了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
“一帶一路”為建設“創新型”、“開放型”、“聯動型”和“包容型”的世界經濟搭建了舞臺,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活力。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互相平等,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通過對進出口貿易基礎大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過去幾年間,在全球貿易疲軟的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貿易形勢卻依然穩中有升。“一帶一路”正成為參與國家新的創富機遇。
連接歷史與未來,溝通中國和世界。期待即將開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能夠集眾智、匯眾力,共同搭建合作新平臺,開闢增長新動力,探索發展新路徑。
(作者係浙江財經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主任,文中數據來自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一帶一路”網公開數據)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