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早上,突然看到吳文俊先生7日不幸逝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震驚和悲痛。我一時難以接受這位對數學充滿激情、飽含智慧、樂觀向上的著名科學家離開了我們。
這幾天,我經常思念吳先生,夜裏常常輾轉反側,久不成寐,和吳先生交往的往事不時涌上心頭。
今年3月初,我因一篇回憶科技工作往事的文章送請吳先生指教。吳先生不僅及時核正,而且在退回文章時,親筆給我寫了一信:
最近一段時間雜七雜八的事特別多,一時沒有寫信給您,請多原諒。
我覺得,中國的古代數學成果集中表現在《九章算術》一書,該書可能成于漢初,但其材料應是長時期的積累,其中有些成果的取得有些不可思議。
以後有機會再向您請教。
吳文俊
2017年3月
接到吳先生的信,我既興奮又感動。先生雖九十八歲高齡,但思維清晰,對中國數學史細推不斷,總有新見解,讓我感佩不已。我想儘快擇機看望先生,當面聆聽教益。
4月初,泰國公主詩琳通訪問中國期間,贈送我一些芒果。我立即想到吳先生。4月8日,我派工作人員將芒果轉送給吳先生。在聯繫過程中才知道先生於3月下旬因病住院,工作人員將芒果又送到醫院,並轉達了我的問候。
誰知這竟然成為我對先生的最後一次問候。事後我得知,在吳先生神志清醒時,家人向他轉達了我的問候,老人還説“謝謝”。但沒能再見上先生一面,是我終生的遺憾。
吳文俊先生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著名數學家之一。他194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工作,是中科院資深院士。他長期從事數學前沿研究,對數學的核心領域拓撲學做出了重大貢獻,開創了數學機械化新領域,對數學和電腦科學研究影響深遠,獲得國內外多項榮譽桂冠。1956年他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0年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開始聯繫科技工作,經常在一些會議或活動場合見到吳先生。他謙虛儒雅的風格、敏捷的思維、開朗樂觀的談吐、銳意創新的精神始終為人們所稱道。有時,他的寥寥數語經常給我以啟發和思考。1992年8月,我到中科院數學所、應用數學所和系統科學所調研時,比較系統地了解了吳文俊先生和他從事的研究領域。那次調研使我深切地體會到,數學是整個自然科學的基礎。數學的思維在於創造。數學等基礎科學研究應該為我們國家在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作出貢獻。
我印象還深的一件事是:2002年8月,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出席了大會開幕式。會議期間,作為大會主席的吳先生呼籲中國數學工作者不僅要振興、更要“復興中國數學”。他説:“中國古代的實數系統是世界上最早的,是中國的獨特創造,這一創造在人類文明史上居於顯赫的地位。歐洲直到19世紀才發現這個問題,而且引進的實數系統,比我們中國古代當時的實數系統還要差多了。我們的數學不光是要振興,還要‘復興’。”他説,這對弘揚中國古代的數學研究成果,啟發中國數學未來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到國務院工作後,還曾兩次到吳先生家登門拜訪。言談話語間,他所流露出的愛國情懷和嚴謹治學的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4年10月31日,我到中關村看望吳先生。在簡樸的小客廳裏,我握著吳老的手説:“我是來看望您的,也是來充電學習的。”
我問吳老最近在研究什麼?
已經85歲的吳先生思想十分活躍,他興致勃勃地談起科技發展的觀點和數學的研究方向。
他説:“從‘文化大革命’以後,我的研究方向有一個很大的轉變,這是受中國數學的啟發。中國傳統科學中,也有珍貴的寶藏。要把東西方優秀的成果結合起來,為我所用。學習中國數學的歷史,我發現中國數學發展的途徑、思想方法和現在的科學理論是相反的,是根本不相同的。中國是演算法式的。演算法是你做了第一步,就知道第二步該怎麼做,做了第二步就知道第三步該怎麼做。而西方的現代數學,每一步的證明都要經過思考,走了第一步不知道第二步怎麼做。我受了這個啟發,就想是不是在數學的許多領域也可以按照中國這種演算法的方式。這在現在的實現條件,就是我們有電腦。”
我説:“有人這麼概括説,電腦和數學的結合是思維和工具的結合,是科學和機械的結合。”
吳先生説:“對。純數學和應用數學也能結合在一起。這兩者之間沒有鴻溝。我主張基礎科學也要面向現實、面向社會,要力爭為社會經濟生活服務。這20多年差不多都是沿著這條路在走。突破就是要找到一個能用演算法實現的途徑。”
在這次拜訪吳先生回來的路上,我回味著他的話時在想:“不斷探索、尋求突破”不正是吳先生學術生涯的寫照嗎?在多個研究領域中,他正是憑藉鍥而不捨的精神,以卓越的研究成果樹立了推進拓撲學發展和實現數學機械化這兩座學術豐碑。
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吳先生在拓撲學研究中承前啟後的獨特貢獻,拓撲學和數學的其他分支結合得更加緊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應用而生。許多著名數學家從他的工作中受到啟發或直接為研究的起始點,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受電腦與古代傳統數學的啟發,1977年,他在初等幾何定理的機械化證明方面首先取得成功。此後,他不僅建立數學機械化的基礎,而且將這一理論應用於多個高技術領域,解決了曲面拼接、機構設計、電腦視覺、機器人等高技術領域核心問題,走出了完全是中國人自己開拓的新的數學道路,産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
2010年8月7日,我再一次來到吳先生家看望他。那年,他已經91歲了。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