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民心相通的“一帶一路”定會走得更加久長

2017年05月10日 14:33:53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中國區主席,暨南大學文化遺産創意産業研究院院長 陳平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 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後,“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熱議的話題,我國政府各部門,以及各類官方和民間智庫也就此提出各種建議。目前,中國正快速成長為新的全球性國家,中國問題日益具有世界性,世界經濟政治態勢分析越來越不能繞開中國話題。 “一帶一路”是中國全面參與現代化進程以來提出的首個全球發展倡議。中國“兩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於此息息相關,這個偉大倡議的意義毋庸置疑,但是完善起來還需要時間。

  作為一個工作生活在國外的華人,筆者站在另一個角度較為清楚地看到,“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大多是歷史上各大文明興衰起伏、人類文化多樣性最複雜的地區,也是政治環境較不穩定的國家。故“一帶一路”倡議在這些國家順利落地一定要堅持“文化先導、攻心為上”。因此,“一帶一路”倡議如果要長久和可持續,並且互利共贏,以“文化親近感”為核心的“民心相通”一環最為重要。

  在19世紀前的2000年裏,中國一直是東亞地區的“文明中心”,其倫理觀念、經典文獻、語言文字、典章制度、甚至手工藝技藝、科學技術等均為周邊國家所效倣。那時的中國絕對是典型的“文明型國家”。古往今來,起起滅滅、盛極一時的強國或霸道之國也不在少數,但稱得上“文明型國家”的寥若晨星。

  今天,當中國再度成為全球性國家之時,更需要有渠道多樣、內容廣泛的國際交流:它依託著現代文化貿易和服務、學術交流、大眾旅遊以及各類民營、民間組織的積極互動等多種方式。

  民心植根於民間,因此推進“一帶一路”應更加關注民間組織在文化貿易、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公共文化外交的活躍發展。文化領域是高度複雜的,與其他産品不同,文化産品與服務除了具有經濟價值之外,還具有文化價值。文化價值又是多層面的,包括審美價值、象徵價值、精神價值、歷史價值等等。如果經濟價值可以使用經濟學術語解釋清楚,但文化價值是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進行評估,文化領域因此需要多元化、多層次、多機制的複雜交換和評價系統來適應文化産品的複雜性。這就是文化領域需要法制,但是又非單純的法制能夠管理的原因。這也決定了文化交流不宜一味依賴於政府唱主角,而更宜以民間交流為主,要充分發揮民營、民間機構作用。

  從我長期在國際非政府組織工作的經驗來看,文化消費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是最易於在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交流的。那些精美的手工藝技藝、書畫藝術、歌舞藝術受到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喜愛。而那些附著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的文化符號,更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增加著各國和各民族人民之間的好感。這就是為什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十幾年來力推“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原因。所以我建議:全面研究全球文化貿易發展現狀,為相關政策的出臺提供依據;特別要了解聯絡世界各國民間的文化藝術節活動 ,以各種方式鼓勵中國的藝術家參加國際藝術交流活動。

  民心相通,既需要“中華文化走出去”,還應該鼓勵 國外優秀文化“走進來”。只有“雙向交流”才能可持續發展。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關係看,我們不僅應該通過文化貿易向他們推廣、介紹、輸出精美的中國文化産品,也應該向他們購買和進口具有他們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産品和服務,用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巨大需求,通過市場機制,拉動他們國家的文化發展。為了提高與“一帶一路”國家文化貿易的水準,我們還可以有計劃地培訓他們的文化創意人才,提升其文化資源的市場轉化能力。所以在國家有關鼓勵文化貿易的專項基金中一定要有進出口雙向鼓勵政策,特別是要增加鼓勵進口“一帶一路”國家文化産品的內容。這樣也可以做到文化交流,利益互惠。

  人類對於美好事物與和平的嚮往是共通的,無論生活在哪一塊土地上的人們,都希望世界和平,生活富足,而這種理想只有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回顧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交流手段看上去並不複雜,仿佛平常人們走親戚一般,大家帶著禮物、情誼,以平和友好的姿態,相互學習與借鑒,所到之處、以理服人、以物贈人、以德待人。最後,我們既收穫了西方的新知識新技術,也收穫了友誼和鄰國對中國的尊重。這種交流的形式本身就彰顯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為人之道: 潤物細無聲,滴水穿石,大道無形。

  如此,民心相通的“一帶一路”定會走得更加久長。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