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4日電(郝斐然)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平臺,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模式已得到越來越多國家認可。
從泰中羅永工業園,到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合作區的模式既使得中國優勢産業在海外形成集聚效應,又拉動了東道國的就業、促進了當地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
如今,合作區正以蓬勃發展之勢,奏響“一帶一路”合作共贏之歌。據商務部數據,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共在36個國家建成初具規模的合作區77個。其中,56個合作區分佈在20個“一帶一路”國家,佔在建合作區總數的72.72%。
“一站式”服務幫助企業“走出去”
中國企業“走出去”,無疑會面對諸多困難,包括工業基礎設施薄弱、産業配套差,對國外的政策法律、語言文化不熟悉,不適應等。合作區通過明確的産業定位,引進相關企業入駐,為入園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幫助企業發展和處理與當地政策的關係。
投資建設泰中羅勇工業園的華立集團,其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説,在泰國建設中國工業園是基於中國企業抱團出海的趨勢和需求,通過設立境外園區,既可以降低企業投資初期的“門檻”、減少風險,又可以增強中企在海外的抱團協作效應,規範企業在當地的經營行為。
據了解,羅勇工業園就設立了中泰員工組成的專業團隊,為入園企業提供包括目標市場調研分析、産業政策諮詢、法律法規解讀、投資優惠政策爭取、投資註冊審批代辦、稅務及金融服務策劃、勞動力招聘在內的“一條龍”服務。園區還不定期邀請泰國海關、稅務、勞工、電力等政府部門的官員與專家與企業進行交流,解答或解決企業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目前,羅勇工業園已有80家中資製造業企業入園,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
隨著合作區的不斷發展,企業對當地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考慮到為企業提供更加完善的人力資源服務,西哈努克港特區定期對當地村民進行技能培訓,並先後資助兩批柬籍學員到中國深造,培養懂經營、善管理的雙語人才。這樣一來,既緩解了企業用人難的問題,又增強了村民的謀生技能,進一步提升了就業水準。
“共贏”理念造福當地民眾
“不僅中國贏,而且所在國贏,不僅所在國(政府)贏,所在國的人民也要贏,這樣一來,讓各方都能夠從中得益,得到各方的支援,我們在“一帶一路”中才能真正打造民心工程。”主導開發西港特區的紅豆集團,其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合作區之所以獲得成功,得力於當地百姓的認可。
擴大就業,改變當地人民謀生渠道、提高生活水準;熱心公益慈善,造福當地百姓是合作區打造民生工程的兩大途徑。以西港特區為例,目前僅屬地波雷諾縣就有70%的家庭在特區工作。不光如此,西港特區的發展也給村民帶來了多重商機,很多村民向工人出租宿舍或開小商店,拓寬了收入來源,成為當地“先富起來”的人。
在西港特區內的一家企業任職人事翻譯的柬埔寨姑娘蘇琳説:“我們家現在有四輛摩托車,一輛凱美瑞的汽車。我的月工資有四百多美元,已經是家裏的頂梁柱。”
同時,西港特區每年都會在柬埔寨開展公益活動,比如:向紅十字會捐款,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捐贈大米、飲用水,緩解貧困災民的燃眉之急;在“國際婦女節”向貧困婦女捐助蚊帳;捐資助學,向品學兼優學生捐贈書包,發動員工開展“一對一”幫扶貧困學生。
境外合作區引導中國製造業在當地投資建廠,通過企業管理,傳播中國文化,也發揮了民間外交的作用。據了解,在西港特區的許多中國員工、大學生自發地到廟裏或破舊的農舍裏,教當地的老百姓中文。在當地百姓中,已經掀起了一股“學中文”的熱潮。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