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裏,有過去與未來的交匯,有夢想與智慧的激蕩,有國計和民生的展望
時序更替,早春時節的中國,即將進入兩會時間。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會,吸引著來自各行各業的目光,牽動著億萬百姓的心弦。經營小型農場的農場主最關注的是土地流轉政策,快遞小哥最希望的是完善行業就業保障,家政保潔阿姨最關心的是留守兒童教育……人們都渴望在這裡聆聽到春的訊息。
如果説治國理政是一部恢弘的樂章,那麼兩會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奏鳴曲。音符之上,傾訴著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這些故事裏,有過去與未來的交匯,有夢想與智慧的激蕩,有國計和民生的展望。這也是每年的兩會,總會被中外媒體聚光燈包圍的原因。而解碼兩會,傾聽時代的奏鳴曲,不妨通過這樣三個“中國故事”:
兩會,講述著民主政治的故事。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一條百米的“部長通道”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從被追逐圍堵,到主動向前發聲、零距離反覆溝通;從只言片語,到問不避諱、答不避難、幹貨滿滿,這些年,“部長通道”上的變化,折射出政治文明的悄然轉變。這是從中國土壤生長出來的民主政治智慧,也是凝聚共識的有效辦法。部長們主動發聲、與媒體交流,正是為了在消除資訊不對稱中暢通民意。兩會展示的,不僅是政治運作的公開透明,更是公眾參與的民主素養。通過網路留言,“向總理説句話”;研究預決算報告,看看財政的錢花在哪了……這些年,兩會也激發了越來越多民眾的參與熱情。透過兩會,人們可以直觀感受中國民主政治的進程。
兩會,講述著人民至上的故事。一位參加過多年兩會報道的外媒記者注意到,“每年兩會上的焦點,都能成為民眾討論的熱點”。從2014年的“養老並軌”“帶薪休假”“向污染宣戰”,到2015年的“沒有‘鐵帽子王’”“有權不可任性”“網際網路+”,再到去年的“工匠精神”“達爾文死海”“海外倉”,每年的兩會總會帶火一些熱詞。原因就在於,它們觸碰到了群眾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堵點。“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證?“會呼吸的痛”怎麼治理?怎樣完善兩孩政策配套措施,讓一些家庭走出“生還是不生”的糾結?眾人拾柴火焰高。代表委員,來自人民、根在人民,知道群眾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更知道群眾有哪些解決問題的好藥方。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廣納群言、廣集眾智,兩會可謂民意直通車。
兩會,講述著中國道路的故事。今天的世界,又一次走到了歷史的關口:經濟增長低迷,“黑天鵝”亂飛,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不確定性持續上升,有人誇張地説,“我們的星球病了”。然而,回望中國發展,脈搏依然強勁,6.7%的經濟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33.2%的貢獻率,生動詮釋了什麼是“亂雲飛渡仍從容”。這樣的成績單,也讓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猶如墨水滴入水面,隨著漣漪的擴大,影響層面愈來愈廣,愈來愈廣”。正因此,“在兩會讀懂中國”“從北京汲取智慧”,成為近幾年外媒常用的話語。這讓兩會成為觀察中國的窗口,分享發展經驗、講述中國故事的契機。
“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兩會是傾聽十幾億人心聲的時刻。代表委員肩負時代使命、承載人民重托,履職盡責不僅關乎“中國號”航船前行的方向,更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期待各位代表委員以百姓之心為心,發出更多中國好聲音,在兩會年輪上書寫下新的中國故事。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02日 05 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