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來到新沂市新店鎮紅旗村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時正是下午,只聽小喇叭準時響起,正在田間觀察墑情的村民張迪平放下手中的農活,豎起耳朵聽著喇叭裏公佈的每條數據。和他一樣,紅旗村數百名村民習慣於收聽每日四次的“本村預報”。
去年11月1日,我省首個高標準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經過多年實踐驗證後,正式在新沂市邵店、時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投入運作,把靠天吃飯變成精準的看天生産。
“除了看溫度、濕度、降水量、風向、風速等基本數據,它還負責監測暴風、大風、高溫、低溫、乾旱等專業數據。”紅旗村黨支部委員葛修強對這座服務面積25平方公里區域的氣象觀測站讚不絕口。
新店鎮位於新沂市最南端,距離市區約30公里。去年6月底,正是村民晾曬新糧的關鍵時期。“曬糧時,不但眼睛要盯緊,耳朵也要豎起來,天氣稍有變化就緊張得要命。”村民司洪遠回憶,當時北部大部分鄉鎮出現暴雨,但測試中的大喇叭“本村天氣預報”説暴雨影響不到咱這,於是全村在晴朗多雲的天氣下繼續晾曬糧食。新店鎮農技站站長鞏普亞統計,2015年4月,小麥正處於拔節期,亟需提水澆灌。這時,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根據數據預報區域內將有一次降水天氣,村民無需提水澆灌,為此全鎮節約澆灌成本近2000萬元。
“一直以來,我市氣象服務預報較粗獷,僅對全市1600多平方公里整體預報,數據採集發佈的精確度不高。”新沂市氣象局局長王靜説,農田小氣候觀測站適應了農業生産特點,通過數據採集系統,分別採集溫濕度、地溫、輻射、土壤水分、蟲情等要素,實時自動化監測,以便因時制宜地開展農耕。
時集鎮踢球山農業小氣候服務站建在山區桃園中心,該鎮是江蘇現代化農業産業園,也是新沂市特色農産品最多的區域,對小氣候監測預報需求很高。去年4月6日,小氣候觀測站監測到上午10時,部分山區率先達到水蜜桃授粉所需地表溫度,隨之準確預報花期,提醒果農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授粉,由此規避了9日即將出現的域內低溫天氣,挽回經濟損失近200萬元。去年7月1日,新沂東部多個鄉鎮遭遇風災,特別以阿湖鎮古村村受災最重,附近的黑埠中心觀測站完整監測到了整個受災數據。“災情最重區域風力達11級,若沒有小氣候觀測站,本次嚴重風災的氣象數據則面臨缺失。”新沂市氣象局三農辦主任盧紀好透露,災害數據是農業保險能否順利理賠的重要依據,以前氣象部門能提供支援數據的案例不到總受災戶的一半。
直通式、貼近式服務,把天氣預報數據送到村民的身邊。“但要強調整體規劃,織密整個監測網,才能提高預報準確性。”盧紀好提醒,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在建設過程中應避免重復建設,充分利用好採集的數據,才能實現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如合溝鎮位於該市西北部,北部有典型的沂蒙山區丘陵崗地地貌,這使當地夏季雷陣雨天氣多發,在此設置小氣候觀測站尤為迫切。但該鎮大部分地區距離外省很近,需要探索跨區域共同分擔建站成本,共用監測數據新方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