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據該組織的獨立估計,中國2016年經濟增速為6.7%,印度為6.6%。2015年兩國增速分別為6.9%和7.6%。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重回全球第一。
國際權威媒體馬上捕捉到了這條“大新聞”。CNN第一時間報道稱:印度不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根據IMF發佈的新一期報告,印度的經濟增速已經落後於它的北方鄰居——中國。
該報告中,還將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預期大幅上調0.3個百分點至6.5%。報告主要作者、IMF首席經濟學家莫裏 奧伯斯菲爾德在發佈會上説:“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我們上調了對於中國2017年增長的預測,這也是明年全球經濟復蘇預計加快的一個關鍵的支撐因素。”
此前,已有德國媒體報道稱:IMF相信,2016年度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2個百分點。而美國只貢獻了0.3個百分點,且有高額外債,歐洲的貢獻更只有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的貢獻率遠超所有發達國家之和。”
事實上,近年來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減弱;印度等國雖然增速較快,但由於經濟規模不大,還不能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力;巴西、俄羅斯等國尚未走出衰退的陰影。公認的判斷是,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如德媒所稱:“無論如何,有一點是清楚的:一旦中國不再增長,世界就會陷入嚴峻的蕭條期。”
數據説話:“十二五”期間,按照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30.5%,躍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居首位,達到33.2%。如果按照2015年價格計算,則這一貢獻率還會更高一點。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如今的“全球第一”速度,是在經濟品質優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實現的。這説明,中央政府著力實施的創新宏觀調控、以簡政放權釋放市場活力、以創新驅動和“雙創”激發全社會創造力等一系列“組合拳”取得了顯著成效,被中央政府寄予厚望的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快馬加鞭。並且,這種創新驅動的接續轉換具有很強的累加和放大效應。用老百姓通俗的話講,就是前景肯定越來越好。IMF之所以大幅上調對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的預期,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經濟內部涌動的活力。
這份國際權威報告發佈前後,恰逢李克強密集召開會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聽取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總理強調,2016年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成績堅定了我們繼續奮勇前行的信心和決心。今年政府工作依然艱巨繁重,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也要保持戰略定力和底氣。
底氣是幹出來的。中國經濟只要堅持幹,自己心裏就有底。國際機構和全球輿論的良好預期及“錨定”評價,首先來自中國自己的底氣,當然反過來也能為我們的發展打氣。(陳翰咏)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