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東北振興如何突破圍城

2016年12月26日 11:25:4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高校科研院所“供給相對豐富”與區域企業“需求明顯不旺”並存,創新人才“流出嚴重”與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低”並存,“有人找不到用武之地”與“有用武之地找不到人”並存。“三個並存”被視為阻礙東北振興的三隻攔路虎。如何突破這個圍城?

  近日,由東北大學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成立的東北振興研究院,召集東北地區高校及科研院所負責人,就東北如何吸引、留住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認為,東北振興首先是經濟振興,但單從經濟角度來抓振興,這個振興很難長久。只有儘快遏制住創新人才和科技成果“雙流失”,東北振興才能持久。

  “雙流失”長期並存

  “在遼寧,除了瀋陽、大連這樣的城市,其他地級市想留一個二本畢業生都難。”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説。大學生如此,專家學者也不例外:遼寧某大學,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8年間,流失了204名教授;吉林某科研院所,2014年年初至2016年年初,流失了11位高端人才。

  比“人才流失”更嚴重的,是東北地區大量“科研成果外流”。東北有中科院瀋陽金屬、大連化物、長春光學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院所,有哈工大、吉大等一批國內知名的一流高校。然而,它們的科研成果有70%到80%沒有在本地轉化。

  “金屬研究所是做鋼鐵起家的,儘管我們有許多好技術,但確實大部分沒有落地在東北。”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副所長張健説,“原因很簡單,就是南方各種資本結構比較活躍,決策快,投資也快。”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鄒泉清也坦言,從1948年建所到現在,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很少在吉林省包括東北落地。“我們和山東一個企業在十幾年前建立了一個公司,當時企業就給我們50萬元的科研經費投入,而到目前為止,他們的年利稅總額已經達到50億元。”

  在東北,“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低”與“人才流失”長期並存,而且互為因果,很多人才都是隨著科技成果一起南下。“吸引、留住人才表面上看是科技競爭,其實質是機制競爭,有好的機制才能留住人才。”趙繼説,機制創新的關鍵是出臺捆綁性的東北振興人才專項政策,對現有的人才政策進行整合。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

  “我在華南理工大學當校長時,企業家等在辦公室外頭,希望學校的成果能夠轉化。到了吉大,基本看不到企業家。”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表示。

  東北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之所以不能在本地轉化,首要原因是體制機制阻礙。東北地區是國企重鎮,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由於體制機制問題,在與科研機構合作或購買科技成果時,東北國企最先考慮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實用性和潛在價值,而是將風險防範放到第一位。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強調,東北經濟要衝出重圍,就要大膽鼓勵試錯,鼓勵突破。

  企業是創新主體,但與南方企業比較起來,東北企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明顯不足。遼寧大學校長潘一山談道:遼寧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5萬家,真正有研發活動的不到800家。東北振興研究院做過一個統計,近幾年公佈的發明專利申請、授權和有效發明專利排名中,東北地區的研究院所和高校均排在全國前列,而東北地區的企業無一入圍前30名,在前100名中,也僅有4家企業入圍。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政府責無旁貸。遼寧發改委副主任于非提出,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鏈條研究透,通過搭建平臺一端連接企業,另一端連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一條完整的創新鏈。

  趙繼建議:“要明確科技成果轉化這一環節中的政府主體責任,並通過政策和機制的設計,把産、學、研協同創新鏈條和連接點完全打通。”

  “6年前,在推動成果轉化方面,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間一直脫節,你講你的,我做我的,後來我們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研究院,政府每年提供5000萬元運作費,並建立了項目引導資金,通過開放性平臺吸引懂技術、懂管理、懂市場、懂金融的各類人才,解決高校科研院所在成果轉化方面的薄弱環節。”哈爾濱工業大學郭斌副校長告訴記者,研究院運作3年,已經有50多個團隊、200多名教師在裏面進行成果孵化,現在孵化企業74家,其中兩家已經上市了。

  多為人才搭平臺

  “北京、上海房價那麼高,為什麼人們還往那兒擠?”趙繼説,一是機會多,充滿挑戰;二是有幹事的平臺;三是氛圍。

  “據我們調查和了解,在薪酬相差不是很大的情況下,高層人才和中層人才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人事處副處長葉漢峰説,“高層人才更關注的是科研環境、受重視程度,中層人才更多地關注待遇、薪酬。”

  人才由“人”和“才”兩個字組成。“人”流走了,“才”照樣可以為我所用;相反,“人”雖留住了,但若沒有施展“才”的平臺,同樣是一種人才流失。“在當前東北振興的大背景下,在人才和科技成果轉化上,要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抓手,形成一個穩定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載體。”國家發改委振興司副司長楊蔭凱説。

  “最近兩年,哈工大成立了7個産業集團,目前來看,在人才的吸引、穩定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郭斌説,比如我們的機器人産業集團,成立不到1年,會聚國內外人才1200多人,其中博士70人,碩士300多人,高水準院校的本科生接近600人。為什麼發展這麼快?原因就在於突破了傳統企業用人的方式,採取“創業+創新+産業”的聯動發展方式,並採取年薪制、股權期權等激勵措施,從而為人才搭建了一個立體平臺。

  破解人才流失問題,重在搭平臺,實在提待遇。“現在包括貴州都有了自己的重大工程科學基礎設施。遼寧目前還沒有,這和整個東北的戰略佈局很不適應。”為此,趙繼提議:東北地區要打造戰略性大平臺,組建國家級實驗室,結合遼寧的産業特點,把新材料和裝備製造進行整合,在渾南新區設立試驗區,實行單一法人“雙重身份”,第一身份是國家實驗室工作人員,第二身份是大學、科研院所老師,通過整合校友等資源,匯集一批世界級專家。東北的大學願意接受挑戰。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