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三農”問題總會引起關注。近日召開的兩個重要會議,為接下來做好“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貫徹好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要任務之一。緊接著,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並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具體部署。
農業強則中國強,農村穩則中國穩。農業農村發展是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礎和前提。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總體向好、穩中有進。但農業農村發展環境日益複雜,新情況與新問題不斷涌現,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5個方面。
一是農産品有效供給不足。當前國內農産品供求關係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呈現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的局面。普通、廉價農産品充裕,優質、高端、綠色農産品緊缺,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二是農村資源環境形勢嚴峻。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畜禽糞污隨意排放以及農膜等廢棄物殘留,造成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隨著資源開發強度過大、生態環境嚴重受損,農地承載能力接近極限。
三是主要農産品國內外價格倒挂。要素價格快速上漲,農業生産成本持續攀升,價格補貼也在不斷提高,糧食呈現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現象,農業支援保護政策的騰挪空間受限。
四是體制機制束縛農業發展。小農經營伴隨的土地細碎化,無法滿足規模經營的需要,農業生産經營方式亟須創新。除此之外,還存在城鄉土地、人才等要素配置不均衡,農村金融保險供給不足等問題。
五是農民增收面臨考驗。近年來,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成為當前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上述新情況和新問題,客觀上要求將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未來一段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政策取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不再是倚重擴大要素的投入規模,而是更加重視改善投入要素的效率,特別是提高土地産出率、水資源效率、農資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進一步加快中國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這包括:由注重數量增長向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品質效益並重轉變;由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向專業化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由過度依賴農業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轉變;由增加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不可持續發展向綠色生産和可持續農業轉變。
通過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實現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三農”工作必將為國家全局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