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春運的大幕即將拉開,在繁忙的春運鐵路線背後,有一批人在鐵路線兩旁默默為回家的人們保駕護航。“這幾天是這一季大修的最後幾天了,我們為春運做的準備工作也差不多了。”信恒均告訴光明網記者,作為一名宜昌鐵路線上的機械修理工,信恒均每天的工作就是維護鐵路、修理相應的機械。
接受採訪時,記者注意到信恒均雙手略顯跼踀的交叉放在桌上:老樹皮般粗糙手面密布著一些黑色的褶皺,十指關節凸出,據他所説,這其中的兩個手指已經不能彎曲了:“其中一個現在裏面還有一條鋼絲呢。”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雙雙“難看”的手保障的鐵路的安全運作,為“中國速度”的誕生與成長保駕護航。有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鐵路里程已經達到12.1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
“我們的‘戰場’就在鐵路線上,保養的不到位就是我的失職,更會是我的恥辱。”
“土辦法”的大功用
“手難看點沒啥,只要沒廢掉就還能幹,真正讓人心疼的是費錢、費時和浪費人力啊。”常年與機械、鋼材還有機油打交道的信恒均,手上佈滿了細小的傷口,“每天進出宜昌東站的列車多達188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鐵路的養護工作,時間絲毫浪費不得,這可關係著鐵路的安全與準點運作”
1988年高中一畢業,信恒均就進入了鐵路系統,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鐵路上的養路工人,“其實要説起來我們家算是鐵路世家了,我的爺爺就是一名鐵路後勤工人,我父親是一名鐵路警察,我當鐵路工人是料想中的事。”
1995年,信恒均開始從事鐵路養護設備的維修工作,一幹就是21年,在專業20多年裏,他完成了36項技術改造,節約養護成本以及創造效益數百萬元。
“有些改動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些‘土辦法’,但就沒有其他人想到或者説願意去想。”宜昌東線路車間黨總支書記張登清很是感慨,“這些辦法雖然看起來‘土’,但是作用一點不比那些花大價錢引進來的設備小。”
道岔也就是鐵路線上俗稱的“岔路口”,可以讓火車從一個軌道駛入另一個軌道,可以想像,這一段交匯的軌道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路段之一,其中道岔翼軌的打磨更是對火車的平穩同性有重要作用。
“我們一般都用角磨機人工打磨,但是這樣不僅勞動強度大,效率還不高。”信恒均指著鐵軌上兩側説,這樣的打磨只能打磨翼軌的表面,側面還有靠近邊緣的一些地方打磨不到,設備的品質也就難以控制。
“國外倒是有相應的翼軌打磨機,但是一台就需要12萬元。”信恒均聽了價格大感肉痛,“有了12萬能多幹多少事啊,難道非得花這冤枉錢嗎?”
好自己琢磨的信恒均找了一台舊的角磨機整天在一旁敲敲打打,其他工友看了都很好奇他在幹什麼,“我做出來了!”工友們的好奇心很快得到了滿足,信恒均在調整了紹倫天的構造和方向之後,終於用手中現有的設備自己組裝出了翼軌打磨機。
“我就説這12萬可以省下來嘛。”信恒均很是高興。
想“偷懶”帶來的靈感
“想省錢其實只是一方面,其實這些設備改造他多少也有點想偷懶的想法。”張登清開玩笑説,“他們的工作確實很辛苦,這些改進以及創造一定程度上也逼出來的。”
信恒均也樂呵呵的承認有這方面的考慮:“很多時候人工成本才是最高的,我不僅想自己‘偷個懶’,也想讓所有在一線的職工在保質保量的完成工作的同時一起‘偷懶’。”
多年以來,鐵路路基換填工作是最讓信恒均他們頭疼的事情。路基換填施工一直沿襲著傳統的人工換填方式,工人們用鐵鍬把道砟石(鋪鐵路的碎石頭)裝在一個個柳條框內,搬運到離換填地點最近的路基,將原有的鐵軌路基挖開後,再把一筐筐道砟石填進去,十分耗費體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