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11日拍攝的大山深處黔南州惠水縣王佑鎮董上村麥遷組的航拍畫面。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近日,新華社記者歷時一個多月深入秦巴山區、大涼山地區、烏蒙山區等地,近距離了解貧困人群的遷出地、安置地的情況,見證並記錄下這場古今罕見的史詩般的大變遷。
玉米,是梁水寧記憶最深刻的食物。
他老家在貴州省惠水縣王佑鎮董上村麥遷組,是一個只有十來戶的寨子,四面環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為缺地,只能在石頭縫中“插”種玉米。
“大家的口糧都有限,餓肚子是常有的事。”村民梁王地清楚地記得,前幾年每到6月,家裏的口糧就斷了,只好四處借糧。
在這裡,農民對土地的眷戀似乎沒那麼濃烈。記者問“如果搬下山再也種不了地了,會捨不得嗎?”時,幾乎所有人都搖頭説“不會”。31歲的村民梁華説:“山下生活再難,也不會有我們寨子這麼難。”
數百年來,中國西部大山腹地,一代又一代人掙扎求生。
生活在茫茫秦巴山上的王太志,父輩是上世紀中葉從四川蓬溪縣搬遷到旺蒼縣三江鎮山上的,那時發生饑荒,餓死過許多人,而上山開荒能夠保命。但山頂開墾的莊稼地,只能種點玉米和小麥,遇到乾旱經常顆粒無收。
因為家裏太窮,王太志結婚當天,差點被岳父當成“人販子”。一間快要倒塌的土坯房、種不出什麼莊稼的薄地……結婚那天,遠在安徽的岳父來參加婚禮,看到如此悽慘的家境後大吃一驚,立即給公安機關報案,説他是“人販子”,半夜非要把女兒帶回老家。
[責任編輯:郭碧娟]